書摘|明清時期通俗小說大受歡迎 《西遊記》甚至出現過盜版?

撰文:轉載
出版:更新:

【藝文編按】明清時期文化繁榮,不少文學以及藝術作品應運而生,那麼當時最好賣的又是什麼書?為什麼戲劇的受眾群體比小說的更多?本文摘取自《歷史原來這麼有故事》之〈明清時期的文學藝術〉章節,探討明清時期普羅大眾口味究竟如何。

名稱:歷史原來這麼有故事【第二輯】:從隋唐到清初,帝國的極盛到遲暮
作者:王磊(講歷史的王老師)
出版社:麥田出版社

商品經濟的持續發展,使明清時期的市民文化高度繁榮。這一時期的文學和藝術,也迎合著市民階層的口味,繼續朝著世俗化的方向發展。

印刷術普及後,民間文學發展得很快。古代印刷並出售書籍的店鋪叫作「書坊」,明清時期是書坊發展的鼎盛時代。據學者粗略估計,明朝共有四百多家民間書坊,多集中在江南地區,南京、蘇州、杭州三地的書坊最多。這些書坊是市場導向型的,前店後廠,什麼書好賣,它們就刻印什麼書。市民們最愛看的書,不是高雅的詩文,也不是難懂的學術著作,而是故事性強的章回體長篇通俗小說。清朝人金纓在《格言聯璧》中說:賣古書不如賣時文,印時文不如印小說。

在對小說的追捧熱潮中,四大名著應運而生。

《西遊記傳》是當時《西遊記》衍生作品之一(資料圖片)

萬曆年間,吳承恩創作的小說《西遊記》在民間熱賣,一時間洛陽紙貴,甚至出現了盜版。有個叫余象斗的書坊主,敏銳地嗅到了神魔題材的商機,跟風創作了小說《北遊記》和《南遊記》,又從別處買來了《東遊記》,加上楊志和編的刪節版《西遊記》,合成一套《四遊記》。此套書大賣,余象斗賺得盆滿鉢滿。《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在明朝也很受人追捧,被反覆刻印。

四大名著中,文學性和思想性最高的,當數曹雪芹作、高鶚續寫的《紅樓夢》。《紅樓夢》以貴族家庭賈府的興衰變遷為主線,深入描寫了封建社會中民眾的生活狀况和各種社會規則對人性的壓迫。《紅樓夢》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寫出了人性的真實,寫出了社會的真相,寫出了上千年的封建壓迫之殘酷。為了仕途出賣恩公之女的賈雨村、利用人情世故機關算盡的王熙鳳等,這些人物和他們的故事即便過了幾百年依舊觸動人心。

《紅樓夢》。(資料圖片)

明清時期,戲劇的受眾群體比小說的更多,因為欣賞戲劇不需要識字,且戲劇的表現形式更為靈活。明清時期城市經濟的繁榮,戲劇廣受市民階層喜愛,這更促進了戲劇的發展。明朝流行昆曲,昆曲有一代表性的劇本是湯顯祖的《牡丹亭》,它講述了人鬼情未了的傳奇愛情故事。

崑曲《牡丹亭》的表演片段,講述南宋女子杜麗娘在聽書後動懷春之情,夢見一書生,後因思念夢中男子,鬱鬱寡歡而亡。(維基百科)

《牡丹亭》的女主人公叫杜麗娘,是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天生麗質且多情善感。一日,杜麗娘的教書先生給她講《詩經》,開篇是〈關雎〉。這是一首描寫男女戀愛的情詩,它讓青春期的杜麗娘春心萌動。幾天後,在丫鬟的進言下,杜麗娘第一次遊覽了太守府的後花園。在嚴苛的封建禮教管制下,未婚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後花園也是不許去的。看到後花園的滿園春色,杜麗娘不禁感嘆青春虛度,韶華將負。回到房中,杜麗娘睡著了,夢中有一書生拿著柳條,請她題詩,接著又擁著她到後花園的牡丹亭畔成就了雲雨之歡。十六歲的小姑娘,哪裡受得了這般浪漫?杜麗娘醒來後發現只是一場夢,難以釋懷,遂相思成疾。沒過多久,杜麗娘病死了。臨死之前,她囑咐丫鬟將自己的自畫像藏在牡丹亭的太湖石下。杜寶將女兒埋葬在了後花園的梅樹下,還修建了一座梅花庵守墓。後來,杜寶官職升遷,離開了南安。之後,男主人公柳夢梅登場,他就是杜麗娘生前夢見的書生。柳夢梅赴臨安趕考途中因病住進梅花庵中休養,病好後,柳夢梅在後花園閒逛,無意中撿到了杜麗娘的自畫像。打開一看,整個人都酥了,一眼定情。而後,杜麗娘的遊魂也來到了梅花庵,兩個人很快就在一起了。杜麗娘向柳夢梅道出了實情:她已死,但是地府的判官說她和柳夢梅還有因緣,便允許她返回人間。在愛情的力量下,柳夢梅挖開了墳墓,杜麗娘得以還魂復生。之後,二人來到臨安。柳夢梅考完科舉後,受杜麗娘之託去淮安找杜寶。見到了杜寶,柳夢梅自稱是女婿,杜寶氣得要命,認定這個男子是盜墓賊,把柳夢梅抓了起來押到臨安。杜寶得知杜麗娘真的復活了,依舊認為這是鬼怪之事。恰巧,柳夢梅高中狀元,此事鬧到了皇帝那裡。皇帝用鏡子照杜麗娘,發現有影子,斷定她是活人。最後,在皇帝的主持下,父女、夫妻相認,故事圓滿結束。

第二十三回牡丹亭艷曲警芳心(資料圖片)

《牡丹亭》的故事謳歌了愛情能讓人生,能讓人死,還能讓人死而復生的神奇力量。故事歌頌愛情的同時批判了封建禮教,頗具人文主義色彩。《牡丹亭》的藝術水準,絕不亞於同時代的西方大文豪莎士比亞所寫的戲劇。

昆曲的表演形式非常唯美,曲調婉轉、舞姿清幽,昆曲不愧為中國戲曲藝術的瑰寶。但或許是太過優雅的緣故,昆曲的「粉絲」多是文人士大夫,這使得昆曲逐漸失去了民眾市場。到了清朝,昆曲逐漸被其他更通俗的戲曲形式所取代。清朝最為風靡的劇種當數京劇。一七九〇年秋,乾隆皇帝要過八十大壽,揚州地區的徽商以經營朝廷特許的鹽業發家,一個個富可敵國,如今皇帝過大壽,他們想趁機表現一下。有一個叫江鶴亭的徽商組織了一個叫「三慶班」的徽戲戲班,然後讓「三慶班」赴京參加祝壽演出。這次赴京演出空前成功,隨後又有三個徽戲戲班入京獻藝,史稱「四大徽班進京」。這些戲班集眾家之所長,逐漸吸收了昆曲、秦腔、漢調等地方戲的優點,而後加以改進和創新,終於在清朝中期融合出一種新的劇種「皮黃戲」。皮黃戲就是後來的京劇,在晚清至民國時期風靡全國。

(文章獲麥田出版授權轉載,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