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鐘到莫斯科》雅俗共賞 跨越時間地域文化和語言|何故專欄
《從金鐘到莫斯科》鑑古知今,承先啟後,雅俗共賞,跨越了時間、地域、文化和語言,從一系列契訶夫短篇小說,領悟出人生大道理。
《從金鐘到莫斯科》由香港劇壇鬼才潘Sir潘惠森編劇,他以俄國大文豪契訶夫的12個短篇故事為基礎,既是跟契訶夫開玩笑,也是向他致敬,譜出一闕疫情後的香港狂想曲,讓觀眾經歷一次比現實更現實的超現實文學旅程。
《從金鐘到莫斯科》由第五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導演李鎮洲執導,本劇設有三個「舞台美學」的崗位,分別由阮漢威負責佈景、何珮姍負責服裝、劉銘鏗負責燈光,作曲及音響設計則是由陳偉發負責,他們一起將潘Sir的劇本昇華,將舞台變成一輛從金鐘前往莫斯科的「Moscow Express」,借幕門開合的瞬間,在車窗內外窺探奧妙的人生。
《從金鐘到莫斯科》演出陣容鼎盛,包括香港話劇團的12名演員:王曉怡、申偉強、吳家良、余翰廷、高翰文、陳煦莉、陳嘉樂、陳嬌、麥靜雯、黃慧慈、潘泰銘和蔡溥泰,連同客串演員江浩然,一起飾演2個潘Sir的原創角色、38個契訶夫筆下人物、以及契訶夫本尊。雖然角色繁多,卻是形象鮮明,在優秀的劇本下,演員們各有精彩演出。
《從金鐘到莫斯科》分為廿三場,單數場次是導遊馬泰星(陳嘉樂 飾)與演員陳小燕(麥靜雯 飾)由金鐘出發,卻突然發現自己身處於前往莫斯科的直通車上,他倆希望透過「俄羅斯通勝」──《契訶夫短篇小說集》──來解釋眼前難以理喻的狀況,以及返回香港的方法;雙數場次是一幕又一幕契訶夫短篇小說裡的荒誕情節,一個又一個俄羅斯人陸續上車,潘Sir匠心獨運,以19世紀末的俄國對比21世紀的香港,巧妙地將契訶夫的經典作品,跟我們在香港的日常生活連線。
《從金鐘到莫斯科》的眾多演員中,個人認為以王曉怡最突出,她在第四場《託萊多的罪人》飾演因為一頭亮麗黑色長髮而被誣衊為「女妖」的伊凡諾娃、第十六場《七萬五》飾演玩弄感情的娜津、以及第二十場《三個當中選一個──古老而又永遠新穎的故事》飾演周旋於三個男人之間的女人,都是惟妙惟肖,當中以第二十場多變化且有層次感的演繹最精彩;申偉強在第二十二場《演說家》飾演喪禮演說家扎波伊金,沉實卻非常搶鏡;吳家良在第十場《柳樹》飾演千年柳樹以搞笑的重覆對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高瀚文和江浩然在第八場《窩囊》的對手戲很有趣,笑中有淚;陳嬌在第十四場《小職員之死》飾演小職員伊凡,以及第十八場《壞孩子》飾演壞孩子科利亞,都是非常抵死過癮;余翰廷在第十四場《小職員之死》飾演布里扎諾夫將軍、以及第十八場《壞孩子》飾演從年輕到老年的拉普金,雖然發揮不多,卻是恰到好處;黃慧慈在第六場《婚前》、第十四場《小職員之死》、以及第二十二場《演出家》,演活了三種不同風格的妻子,非常厲害。
《從金鐘到莫斯科》是香港話劇團繼《史家本第二零二三回之伏虎降龍》,再次讓觀眾的笑聲響遍香港大會堂劇院的傑作,再次站在巨人的肩上,上回是17世紀法國喜劇作家莫里哀,今回就是19世紀末俄國文學巨匠契訶夫,潘Sir將一群「落後、無知、無聊、懶惰、八掛、窩囊」的俄羅斯人,描寫得活靈活現,當中或許會你和我身邊熟悉的影子。
《從金鐘到莫斯科》的場刊裡繼續有潘Sir上任藝術總監後增設的「我們的話」(陳敢權在任時是正經的「劇場文學」),這次繼續後加一個括號,寫著「不是設計台詞」(上次《伏虎降龍》時沒有了這句),內容是由潘Sir、李鎮洲和13名演員一起討論【誰是契訶夫】,透過別出心裁的對答,為觀眾帶來有趣的導讀。
《從金鐘到莫斯科》的場刊裡還有十多段呼應劇情的「契訶夫金句」,當中最有共鳴的是「俄國人所抱的唯一希望,是能中二十萬盧布的彩票」,最唏噓無奈的是「男女結婚,是因為彼此沒有了別的辦法」,最發人深省的卻是「一個記者在報紙上寫了謊言,但是他以為他寫的是真話」。潘Sir笑說「每個演員心中都有一個契訶夫」,或許我們都真的需要有一本《契訶夫短篇小說集》作為「通勝」傍身⋯⋯
(專欄「何故火鍋館」每月刊出,標題由編輯撰寫。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何故,內向、憂鬱而文靜的作家,已推出超過 20 本小說。從電影和打邊爐領悟人生道理。
更多電影評論文章,可參看作者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