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IFF選片】以電影面對世界:魔幻現實主義之選

撰文:陳奉京
出版:更新:

保溫杯其實是竊聽器?現實未免過於荒謬,而電影創造出一種可讓我們暫時躲避的世界。但電影結束,現實中的種種問題依舊存在。在拉丁美洲,一衆文學家不逃避現實,他們以魔幻手法描寫現實,形成拉美文學獨特的魔幻現實主義流派。文字留給人想象的空間,那影像呢,電影人如何借用魔幻主義手法去呈現影像?你能從中得到些什麼啟發?如果你喜歡馬奎斯的《百年孤獨》,或者莫言的《豐乳肥臀》,那你還可留意下本文介紹的幾部電影。

香港國際電影節近年都有拉美電影入選。今年「拉美風情」部分,共有十多部拉美電影人在過去一年製作的電影,但說得上有魔幻現實主義特點的,只有一部《神蹟美少女》;反倒八十年代在文學上曾深受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流派影響的中國,有三部入選電影玩起了魔幻現實主義,分別是《長江圖》(請見另文介紹)、《路邊野餐》和《枝繁葉茂》;而向以鬼片出名的泰國也有兩部,分別是《浮華塚》及《萬里送行舟》,在鬼怪影響下,泰國的魔幻主義手法又會有何不同?

《路邊野餐》

導演:畢贛

《路邊野餐》劇照。(香港國際電影節)

出生於1989年的畢贛,是一位矚目的中國年輕導演,他去年憑著這部電影,獲得瑞士羅迦諾電影節和台灣金馬獎的最佳新導演獎,可謂一鳴驚人。

這位寫過詩的導演曾對前來觀影的觀眾說過:「我的電影就像一場雨,希望你們不要帶傘。」電影有一段長達40分鐘的長鏡頭,雖有瑕疵,但也足夠令人嘆為觀止。法國電影雜誌《電影筆記》給予了這樣的評價:「如果你沒有聽說《路邊野餐》的40分鐘長鏡頭,那等於沒參加今年的羅迦諾電影節。」當然,筆者是沒有膽量說:那等於你也沒有參加今年的國際電影節。

這位在山西傳媒學院畢業的導演,也被拿來和賈樟柯對此。有記者問他和賈樟柯的分別,他說,賈樟柯製造了火車,而他想發明飛機。

《枝繁葉茂》

導演:張撼依

《枝繁葉茂》劇照。(網上圖片)

如果畢贛的《路邊野餐》讓你想到了賈樟柯,那麼從《枝繁葉茂》則可直接看到賈樟柯,因為他是這部片的監製。故事講述一個死了十年的婦人,突然還魂到兒子身上,為的是和丈夫搬遷家門口一棵樹。丈夫知道是妻子還魂,又領她去見她的父母,但得到的卻是父母的冷漠,其母向她抱怨叫時不來不叫時卻來了……農村題材,加上魔幻手法的處理,相信不少人會覺得眼熟,如果有記者也問他和賈樟柯的區別,他會怎樣回答呢?

同樣運用長鏡頭,如果說《路邊野餐》長鏡頭的特點是很長,那麼《枝繁葉茂》長鏡頭的特點就是很多。

《浮華塚》(Cemetery of Splendour)

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浮華塚》劇照。(香港國際電影節)

一群本應該在烈日下訓練或在戰場上作戰的軍人,得了一種奇怪的昏睡病,整天躺在病床上,每張病床旁有奇怪的燈光——等等,你肯定這是昏睡病,而不是「廢青病」嗎?有個女義工到醫院照料這群病人,而她能夠和昏睡的軍人通感,夢其所夢,見其所見……

本片入選2015年康城影展「一種關注」,而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曾在2010年憑《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獲得康城影展最高榮譽的金棕櫚獎,是第一位獲得此獎的泰國導演,其電影偏愛非常規的敘事結構。

《萬里送行舟》(The Island Funeral)

導演:彭柏嘉托維娜(Pimpaka Towira)

《萬里送行舟》劇照。(香港國際電影節)

這部獲得東京電影節亞洲未來電影獎的泰國電影,和《路邊野餐》有相似之處,同樣是講一次帶有魔幻色彩的旅程,也同樣運用了長鏡頭語言。

《神蹟美少女》(The Black Frost)

導演:麥森美尼安奴宋飛(Maximiliano Schonfeld)

《神蹟美少女》劇照。(香港國際電影節)

一場暴雨,帶來了許多螃蟹,和一個長著巨翅卻衣衫襤褸的老人——這是馬奎斯《巨翅老人》裡的情節。而這部阿根廷電影一開始就來了一場奇怪的天災,田裡的莊稼離奇枯乾。後來村外突然昏睡著一位美少女,她被人抱回家,並被安排在農舍幫閒活。人們看到這位來歷不明的少女不停燒煙,都大惑不解,但不久後黑霜消失了,大家都覺得是她行了神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