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灣中央紗廠遭拆】當年的時尚科技與創意造就的「紡紗界潮人」
我們只知道香港的工業時代已經逝去,然而曾經輝煌的工業技術背後蘊藏多少創意,你又可知?
正遭拆卸的中央紗廠,作為香港五大紗廠之一屹立至今(最少遺址仍然殘存),自然有其道理。
它很勤奮,它知道要在紡織業發達的六、七十年代站穩陣腳,必須時刻確保自己的紡紗機型號常新,「鬥機新」就是行規,中央紗廠總是能夠成為云云紗廠中最早換機的一員。
除了環錠紡紗、氣流紡紗、渦流纺紗等基本固定的紡紗技術,它在1972年更是首批採用氣流紡紗的香港紗廠之一,當年可說是紡紗界潮人。
【氣流紡紗】氣流紡是1950年代發展出來的新紡紗技術,有別於傳統的環錠紡紗,不需要將棉透過鋼絲圈繞在錠子上旋轉以翹成紗線,而是先細分成一條一條,放進氣流紡紗機中,透過高速轉動的轉杯重新把纖維凝聚。一般來說,氣流紡紗比環錠紡紗的生產速度快。環錠紡紗每分鐘一般能生產幾米至幾十米不等;氣流紡紗每分鐘則可達到幾百米,而且工序也夠短,可節省成本。不過成品不論強度或品質都較環錠紡差,出來的棉紗亦比較蓬鬆、粗野,所以亦十分適合製作牛仔布料。
它也很積極。知道只等待新機器出現十分被動,於是主動出國尋找本地沒有的紡紗技術。前中央紗廠董事總經理鄭致平當年仍然是員工時,為了學習製作橡筋紗,親自到了日本廠房學習其原理,經過不斷嘗試及改良,終成為全港首間能製造橡筋紗的紗廠,更成功做出具彈性的牛仔布。
不過即使紗廠所購買的機器、所研發的技術如何新,其他紗廠也很快地效法。因此鄭致平很快就意會到,要增強紗廠產品的獨特性,可以從改裝機器著手。後來廠房的一線機器都選用了香港理工大學研發的扭妥紗紡織機,只需要在傳統紡紗機器之中加上一個輔件,改變紗線的傳統結構,就可以生產出更高強度、柔軟及久經洗滌仍能保持原狀的環綻紗線,避免了洗滌數次後摺縫捲曲的情況。它比一般織出來的布更輕薄更光滑細緻,即使是純棉所織的衣物也有類似cashmere的手感。
【扭妥紗】在紡紗過程中,纖維在扭結後會產生一種業界稱之為「殘餘扭矩」的情況,這也是為何衣服經過數次洗滌後摺縫會捲曲的原因。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講座教授陶肖明為了對應這問題,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發現,只要增加紗線內的殘餘轉扭和改變轉扭的鬆緊度,問題便得以解決。她利用紡紗機測試這種紗線製造的方法,一試便成功,生產出來的紗線不但沒有彎曲,而且絕無扭結。
這項研發在科學上雖然成功,卻不利於大量生產。於是鄭致平與理大合作研究改良方案,研發出可以附加在環錠細紗機上提升紗線生產量達百分之二十五、既可改善紗線扭矩,又可生產出手感更柔軟的扭妥紗。鄭致平更因而獲得理大頒發的榮譽教授名銜。
今天即使紡紗業似是完成了歷史任務,當中的工業創意,最少已經永遠地留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