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台北茶旅・一】走訪茶空間:除了喝茶,還有太多事可做了

撰文:陳盈瀛
出版:更新:

春末,在台灣走了一趟關於茶的旅行。
誰都知台北茶文化濃厚,品茶,靜心,修道,釋隨尊便。只是始料不及,晚上十時,跟着愛茶的香港設計師Tommy走進永康街,還見識到台北人「泡茶館」這門趣事。

「一來因為台灣的確盛產茶,喝茶文化亦濃厚,而更重要是他們的茶館毫不老土,許多年輕人更視喝茶為有型事。」
茶藝專家Tommy

起初還以為是說笑。天黑黑,舖頭十之八九打烊,換上大小酒館歌舞昇平,試問誰反而有閒心跑去喝茶?「你有所不知,台灣的茶館愈夜愈熱鬧。」Tommy可不是信口開河。

台灣的茶館開得夜,因為的確是有此需要。事實上台灣人喝茶,比喝咖啡還要生活化,更老少咸宜。不像廣東人一早上茶樓飲茶,台灣人喝茶不分晝夜,喝完還可以大覺瞓,真正是生活一部分。泡茶館,就是hea茶館。

難以理解?走進茶館集中地永康街,即恍然大悟。「一來因為台灣的確盛產茶,喝茶文化亦濃厚,而更重要是他們的茶館毫不老土,許多年輕人更視喝茶為有型事。」茶是主角,也是藉口,人們其實是喜歡由茶帶動的空間氣氛。隨着Tommy沿路泡過眾多茶館,才發現每間都獨有一份個性;以前茶館賣茶,現在更賣一種格調。的確,從早到晚,各有情趣。

【11時・潮州街】夜半,用咖啡壺泡老茶

(Alvin Wong攝)
(陳盈瀛攝)

一入門口就聽到音響發出的渾厚音色,每個角落都放滿主理人吳傑熙私人蒐集的老物件,古董收音機、電風扇、茶甕、瓷器,老物與異常寬敞的店面,又帶有一種日式的沉靜氛圍……教人一時樂極忘形,忘了這是一間茶館。

事實上,「伍中行」是台北有名的老茶館。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從前是高檔糧油雜貨的零售商,所以多年積存下來的好茶成了老茶,就變得更珍貴了。30年代老綠茶、1949年白毫烏龍、1944年芎林老茶……聊得起勁時,吳傑熙甚至會慷慨地泡給知音品嚐。

不過即使是門外漢,看吳傑熙泡茶,本身就是一件樂事。修讀建築與藝術出身,對於茶器,吳傑熙自然有他的講究。薄得透光的白瓷茶杯,幾百把珍藏的老茶壺,他不會刻意賣弄,但用起來,你自會感受到他的講究。

(Alvin Wong攝)
+1
(Alvin Wong攝)

吳傑熙還有他的獨門泡茶方法 ─ 用咖啡壺泡茶。「其實有這麼多有趣的方式去泡茶,為何一定要執着於傳統?」事實上,用咖啡壺泡茶不是純粹為了好玩,經過很多嘗試,吳傑熙發現用虹吸式沖泡法,茶味會更渾厚,而老茶的陳舊氣味也會在煮沸的過程中散掉。用手沖方式,茶味則會變得圓潤,更平衡、更易入口。當然,他手中的咖啡壺也經過一番篩選,來自日本的這個,形狀剛好。

「老茶不過是當年賣不去的茶,積存了幾十年,就成了老茶。」縱使現在老茶賣少見少,吳傑熙總是說,喝茶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要刻意捧得高高在上。不過老茶的確有樣好處無可取代:經過幾十年時間積存,茶葉中的咖啡因已經氧化,因此不易影響睡眠,對胃部亦好,難怪夜半仍喝得開懷。

【7時・麗水街】一個人也好,感受流水間喝茶的樂趣

(Alvin Wong攝)
(Alvin Wong攝)

到訪下一間,我們走進「串門子」。先會感受到一種其他茶館所沒有的空間感 ─ 門前一片翠綠,店面一張長桌伸延至「吧檯」,都是出自唸建築的沈僥宜及太太林玉施之手。大半生從事設計,茶館空間固然是重點所在;但凡來過的人,都會驚訝地窖中的「曲水流觴」。沈僥宜根據古人把酒杯放在水流作詩喝酒的雅興,在店內建設了一條室內水道,以茶代酒,讓人在流水間喝茶,打破一般茶席的拘謹。沈僥宜相信,這一點隨心很重要。「跟茶對話,就是跟自然對話。」關鍵是,先要找到自己舒服的空間去喝茶,才能夠真正體會茶的樂趣。

(Alvin Wong攝)
(陳盈瀛攝)

雖然茶館是退休的作業,但二人仍然喜歡創新,單看茶具已能略知一二。不時與年輕設計師合作,寄賣他們的作品;店中的茶座,還設計成可以帶到戶外舉辦茶席,就連身為室內設計師的Tommy也嘆為觀止。晚上來到,最好試試他們盛於試管與酒杯中的冷泡茶,就會明白為什麼夜裏會有人以茶代酒,卻還更興致不絕。

此外,怕你一時走漏眼,店中還藏有不少珍貴的老東西,包括知音人絕不會放過的老茶壺及古董茶罐,老闆都肯大方割愛。據說,許多日本遊客都是為此而來……

【4時・重慶南路】午後,感受炭火香

(陳盈瀛攝)
(陳盈瀛攝)

若真的愛茶,Tommy推薦有間茶館絕對值得早點去拜侯,幸運的話還可能見識到絕無僅有的炭火焙茶工藝。如果說喝茶是一種美學,那製茶固然亦是。炭焙的茶珍貴,因為都是手工製作,焙火多一分、少一分,都是經驗。喝下去獨有一份炭火香,就如炭爐煲仔飯,那種味道始終無可取替。最重要,當中有一份對茶藝的堅持。

店主詹勳華80多歲,至今仍在焙茶。多年吸入炭火,身體五勞七傷,但茶,仍堅持要繼續焙。走進店內的小通道,是只容得下一個人的烘焙室。「空間不能大,防止味道散失。」當然也沒有窗戶,工作時氣溫很高,極之辛苦。但詹勳華說:「用炭火焙出來的茶,很能夠體現茶人的個性,可以細膩,也可以很烈。一是我的個性,加上我的年紀,再加上身體,造就了我的茶。」聽詹勳華說話謙厚,語速很慢,他的茶也有一份平和。他也愛音樂,聽着《Arvo Pärt: Alina》,再喝一口茶,與其說炭焙茶好喝,不如說,這種味道,來得特別真實、醇厚。Tommy形容,就像是兒時喝過的茶味。

伍中行:大安區潮州街109號
串門子:大安區麗水街13巷9號
九壺堂:中正區重慶南路三段27巷3號

(Alvin Wong攝)

Tommy(吳家丞)

室內設計師,曾在兩岸三地讀書、工作、生活,鑽研各種東方美學,尤其醉心茶藝。創立設計空間「木 + 木」及主理「茶學0 一」課程,在香港傳播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