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節@大館」匯集百多位創作者以創意連繫人心|何故專欄
2023年2月15至26日,第51屆香港藝術節節目之一「香港藝術節@大館」,來自本港、澳門、內地及歐洲等地,百多位創作藝術家及表演者,將會透過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及應用程式等生活科技,精心製作六個不同類型的節目(其中四個為全新委約作品),公開讓市民免費參與,以創意連繫人心,拉近人與藝術的距離。
1. 《e-Orch一起作樂》│e-樂團嶄新音樂計劃 (香港)
「人人可以玩音樂!」這是香港作曲家梁智軒博士的夢想。
梁博士致力開發平板音樂應用程式「e-Orch」,他將以簡易的平板電腦應用程式,進行創演工作坊及音樂會《e-Orch一起作樂》,讓任何人都可以參與音樂創作和演奏!這次e-Orch音樂創演工作坊,將連續在兩個週末進行。活動首先安排「e-樂團」與專業演奏家呈獻免費的迷你音樂會,讓觀眾有機會與現場樂手互動,共享一起作樂的喜悅。工作坊每天兩節,早上環節為親子專場,下午環節歡迎任何人士預約參加。
2. 《藝術外賣 2.0》│破藝術工作室(澳門)
將以日常手機應用程式,帶來沉浸式逆向外賣體驗,再一次顛覆慣常的觀演關係;當外賣成為一種生活日常,外賣員就是我們生活中最常接觸的「親密陌生人」。他們不單維持我們日常所需,也連結了我們的情感。
《藝術外賣2.0》再一次顛覆觀與演的關係。以逆向外賣的方式,讓觀眾參與到演出當中。觀眾將化身為外賣員,被委託親手把一份神秘禮物送到熱切等待的表演者手中,完成「演出因您而完整」的壯舉!送外賣途中的各種經歷,將會寫入各自的「外賣遊記」篇章中。
3. 《飛魚@香港》│生白劇場(廣州)
《飛魚》從一群沙甸魚在茫茫人海中「漂」的想象開始:沙甸魚到底有多少生活空間的選擇?擠在無人騷擾的暗黑深海中,與一群面目模糊的同類一起終老?還是任性地隨波逐流,到處探險?抑或是躍出海面獻身海鳥去追逐陽光與藍天?沙甸魚是否最終都不能夠改變被捕撈成為罐頭的宿命?人生漂浮,各有選擇,各自精采。
《飛魚》是鍾向霖自2019年開始在廣州發起的社區戲劇項目,從一個簡單的戲劇框架出發,以集體即興的編創形式,融合形體、音樂及文字,貫通歐丁「戲劇人類學」的訓練方法,引導參與者在角色創造中,釋放各具個性的自我表達潛能。鍾向霖將聯同意大利戲劇構作丰翼及丹麥歐丁劇場的嘉露拉娜・彼薩羅,與本地五位協作者及數十位社區參與者,編創一個關於我們的沙甸魚寓言《飛魚@香港》。
4. 《未境作業 · 挫敗之慾》│石頭公社(澳門)、威海默/埃爾伯劇團(瑞士/德國)
石頭公社用了三年時間打造《未境作業 · 挫敗之慾》,將在檢閱廣場設置ZOOM矩陣,集結澳門、瑞士及德國的表演藝術家,以線上線下實時連線的舞台,打破文化標籤的隔膜,在大館檢閱廣場的戶外舞台上,上演一場跨地域、跨文化、跨語言、又無法預計結果的「執生」演出。演出從「蝦碌」帶來的「頭痕」、「濕滯」和「甩轆」中,找到亂打亂撞的冒險快感,讓「挫敗」帶來驚喜!
這次跨文化合作在2020年疫情席捲全球之際開始,劇組人員先克服了在ZOOM進行排練的障礙,其後將計就計,把它變成強大的表達工具,把個人的故事、想法和渴望,投射到大屏幕上的ZOOM矩陣呈現。演出糅合即興戲劇、音樂和生活科技,在線上線下實時同步進行,於2021年澳門藝術節中演出,大獲好評,綻放不同能力的光譜。
5. 《於無聲處徑相隨》│小珂 x 子涵(上海)
來自上海的當代藝術二人組合小珂x子涵,攜同6位香港表演者,於過去半年在香港及上海開展深入訪談,結集人們的故事與城市記憶,轉化成作品安置於大館的各個角落。誠邀16歲或以上人士,戴上耳機,用耳朵聆聽指示,用眼睛尋找線索,於日暮時分,在大館内靜默潛行,體驗一場有關共情與共生的相聚。一步一腳印,沉默而溫暖。
注意:參加者需要全程步行,建議穿上舒適的鞋子,並於表演期間保持靜默。
6. 《讀音:進山 · 看海 · 未嘗不可》│石磬文化有限公司(香港)
視覺藝術家曾敏富和梁山丹,與本地詩人飲江、關夢南和王良和跨界合作,探討視覺、科技與詩歌藝術的互換關係,以新媒體互動裝置藝術,在全新感官領域下,轉化詩歌成為多媒體的互動裝置,引領觀眾進入全新的詩意想像,重塑無處不在的詩意,讓詩歌聽得到也看得見。
「香港藝術節@大館」由香港藝術節主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獨家贊助,擁有超過三十年藝術行政經驗的「文化藝術策略師」鄺為立擔任項目經理。所有節目均免費參與。部分節目參與名額有限,需要預約,請關注Facebook、Instagram @hkaf.at.taikwun,緊貼預約詳情的最新消息。
「香港藝術節@大館」預告:
(專欄「何故火鍋館」每月刊出,標題由編輯撰寫。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何故,內向、憂鬱而文靜的作家,已推出超過 20 本小說。從電影和打邊爐領悟人生道理。
更多電影評論文章,可參看作者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