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醫療史護士角色未受重視 廣華醫院口述歷史補全缺角|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提燈者」是南丁格爾提燈巡視病房的形象,這位十九至二十世紀的偉大人物,憑一腔拯救傷者的熱誠,將一門以往由社會低下階層擔任的護理行業,推動成為醫療專業,並奠定護理教育發展基礎。二十世紀初,香港亦緊隨歐美步伐,推動護理行業發展及提升護士地位,廣華醫院正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1921年,廣華醫院護士學校成立並招聘女看護生,到後來香港確立護士註冊制度,護士畢業生專業資格獲得認可。多年來,護士學校培訓出不少人才,也承載了香港護理人員的發展史。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原題:《提燈者言—廣華醫院護理教育歷史》:護士角色需受重視

香港護士(余俊亮攝)

《提燈者言—廣華醫院護理教育歷史》一書梳理了廣華醫院護理教育的發展歷程,並以口述歷史的方式,訪問24位1960至1980年代廣華醫院護士學校的畢業生,或有多年護理教育經驗的護士。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講師羅婉嫻博士是本書編者之一,她言香港醫療史大部份著重醫生角色和醫療發展等,護士角色未受到重視,而東華三院有系統地保留了相關的檔案資料及研究紀錄,她希望能夠結合學術與口述歷史的部份,重現香港護理歷史的發展。

《提燈者言—廣華醫院護理教育歷史》書封(圖片由開卷樂提供)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馮傑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廣華醫院於1911年正式營運,是當時九龍區唯一一間醫院,幾乎照顧九龍區所有居民的需要。由於醫療需求殷切,醫院於1922年以師徒制方式聘請女看護生,學習護理知識。1945年二戰結束後,不少戰前離港的居民回流,加上隨國共內戰爆發,大批難民湧入香港,以至人口急升,醫療需求大增,故需大量看護人手。當時伊利沙伯醫院仍未建成,廣華醫院成為培訓看護人手的基地。投考看護並不容易,由於薪金高待遇好,投考人數眾多,故門檻亦相對高,需要初中畢業並且通過中文作文、算術及簡易英文試,成功過關後的看護生會分派往東華醫院、廣華醫院等實習。據檔案所載,1947年有300人投考,只有45人獲取錄。看護生訓練期為三年,完成第一年修讀後需要參加護士初級試,三年訓練期滿再參加高級試。看護生入學半年後,更需要由醫院的醫生、女看護長和教師評核成績和操行。如果三次應考畢業試也未能通過,便不可以再應考,意味要放棄這事業。

廣華醫院(歐嘉樂攝)

七、八十年代,香港迎來嬰兒潮,書中記錄了不少當時助產士的經歷。前廣華醫院婦產科病房經理何麗雯在書中述說自己37年的工作生涯。其時她接生無數,最高紀錄正是1970年代初,產房一晚迎來30個新生命。廣華醫院主要服務九龍區,而七十年代有不少水上人聚居於油麻地,前廣華醫院護士學校校長李淑芳亦分享她曾經為水上人孕婦接生,那次竟是該孕婦的第14胎,婦人更指希望有更多子女幫忙捕魚,「不用再請其他伙記,我們自己全家人搞掂」。可是當年孕婦沒有產前檢查,曾經到臨盆時才發現「臀先露」(胎位不正)。為了避免胎兒在子宮窒息,即使醫生未能及時到場,助產士也要硬著頭皮地「一手包辦」為產婦接生。當時醫院床位不足,甚至要兩個產婦同床,或是嬰兒與媽媽一起睡,護士們忙於照顧,工作相當辛勞。

醫管局護士(資料圖片)

二十世紀末,護士學位化成大趨勢。1999年,醫院管理局宣佈停辦轄下各醫院的護士學校。廣華醫院護士學校由1921年成立至2002年5月,共培訓了5,394名註冊護士及3,300名註冊助產士,而這種以醫院為基礎的學徒式訓練,亦成為歷史。《提燈者言—廣華醫院護理教育歷史》一書正好予人理解香港護士發展的脈絡,並讓讀者重新審視護士在醫療發展的定位,對於他們的工作困境、人手不足等問題予以正視,切實地尊重這班辛勤勞碌的「提燈者」。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開卷樂其他文章:西西紀念特輯|西西天馬行空詩作表現我城獨有的敘事述說

【開卷樂其他文章:西西紀念特輯|一生愛「玩」 曾道:遊戲本來是人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