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做完禮拜又去敬觀音? 歷史角度細看客家人多神論文化由來
【藝文編按】縱觀客家群體,似乎沒有統一宗教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等通通不乏信徒,有的客家人甚至一次過崇拜許多不同的神,能庇佑我者就崇拜。本文摘取自中華書局出版《客家風情誌》第五章,探討客家人宗教信仰發展進程,以及「多神論」背後之歷史底蘊。
多神信仰
客家人沒有一個統一的宗教信仰,他們是多神論者。不論是佛教、道教、基督教,還是天、地、神、鬼、巫,樣樣有人信,甚至同時都信仰、崇拜。當你踏進客家地方,可見一種奇特現象,到處都有神壇社廟,舉目都是「神明」,天有「天神」,地有「伯公」,門有「門神」,塘有「塘神」,井有「井神」;「公王」「社官」村村可見;「山神伯公」山山都有。連飯桌、菜籃、插箕、掃帚,都可為「神」。敬了如來、觀音的人,又去敬呂洞賓;在天主教堂做過禮拜的人,又去敬社官、問巫婆。他們到底信仰什麼教呢?誰也說不準,但又誰都明白,那就是「什麼都信」,能庇佑我者就崇拜。這就是客家人宗教信仰方面的奇特現象。客家人為什麼會形成「多神論」,什麼都信呢?
書名:客家風情誌
作者:黃火興、羅碧雲、李烈原
出版商:中華書局
這與他們千百年來的苦難歷史有關。他們的先民,自西晋末被逼南下,幾次大遷徙,輾轉萬里,在南荒之地落足謀生,苦難重重,隨時隨處都可能逢災遇險,終日惶惶,人力的保護又不可企求,因而寄望於天地鬼神的庇佑,所以見神拜神,見廟燒香,以作精神上的寄託。這就是客家人形成多神論的主客觀因素。根據具體情況分析,客家人的宗教信仰,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宗教;二是各種信仰。下述其詳:
宗教
在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即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而中國的傳統宗教是道教。以梅州地區為例,客家人除不信伊斯蘭教外,佛教、道教、天主教、新教都有人信仰,最廣泛的則是佛教,其次是天地神明、社官土地。
佛教傳入梅州,已有一千兩百多年歷史。最早的是在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 年),僧人至性禪師到大埔傳教,在英雅坑尾疊石為室,起名「萬福禪室」(1460年改建為「萬福寺」)。唐文宗太和年間(約 831 年),僧人潘了拳(即「慚愧祖師」)到梅縣陰那山結茅為寺(咸通年間 861 年改建為「聖壽寺」,1385 年擴建改名「靈光寺」)。以後經千年之久,梅州各縣佛教盛行,寺廟林立。
梅州佛教有「四眾弟子」,即「出家二眾」和「在家二眾」。削髮出家的二眾稱「僧」和「尼」。「在家二眾」是男女在家帶髮修行的居士。削髮修行的僧尼,住寺廟庵堂,每天晨鐘暮鼓,早晚功課,唸經坐禪,供善男信女進廟進香、拜懺、許願、祈福、結緣等。進廟善男信女多「拜佛求籤」,以卜未來吉凶。「在家二眾」以「居士林」為活動場所,每月農曆初一、十五,為林友聚會唸經日;平時均在家,各務其業。
梅州佛教活動,有兩點與眾不同的地方:一是凡居寺廟庵堂的僧尼,都經常出門應請為喪家做佛事,即為死人薦亡超度,一般叫「做齋」或「做佛事」。多是「做過案」,窮苦者為「救苦子」(又稱「半夜光」)。有「接神」「拜懺」「招魂」「悼亡」「打蓮池」「打關燈」(男)、「拜血盆」(女)等項目,還有帶技藝性的「打鑼鈸花」表演。二是梅州的「尼」,都不是削髮修行的「女和尚」,而全是帶髮修行出家的「齋婦」(俗稱「齋嫲」)。這是梅州地區的創舉,全國各地皆無。梅州「齋嫲」的興起,也只是近代以來的事。梅縣已故先賢梁伯聰在《梅縣風土二百詠》中,有詩道及此事。詩云:「循行無復舊規模,竟以親喪講樂娛。特取腥羶招蟻附,大家來看靚齋姑。」他在詩後自註說:「近來,喪家禮佛懺,廢男僧,用齋姑,新興花樣,有打八角蓮池等名目,齋姑靚妝冶容演技,少年觀客如蟻附羶,喪哀之中,竟講娛樂,始而小戶人家為之,近既普遍大戶,傷風敗俗,莫此為甚。」此詩是 1944 年所作,可見梅州「齋痲」之興起,也不過是七十餘年的事。當時,大家還看不慣,認為是「傷風敗俗」之事呢!但是,既然齋姑一出場,就「觀客如蟻附羶」,亦可見受羣眾歡迎,所以「始而小戶人家為之」,後則「普遍大戶」。據有關部門統計,梅縣 1940 年全縣有和尚 200 多人,「齋婦」180多人,兩者幾乎相等。至 20 世紀 40 年代末,則變為和
尚僅有 42 人,「齋婦」卻有 126 人,將近和尚的三倍。「齋婦」,不僅在梅州風行,而且還由華僑傳到泰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各國。
道教,是中國東漢桓帝時(147 — 167 年)的張道陵(後尊為張天師)所創的一種宗教,在清朝乾隆年間,開始傳入梅州,在梅縣城的紫金山頂供奉「呂祖」,設壇參拜。這「呂祖」即是神話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呂純陽)。傳說,他原是「打搏筒」賣藥行醫的,後人尊為「呂帝」。那些雲遊行醫賣藥的,皆尊呂洞賓為祖師,故有「呂祖」和「純陽祖師」之稱。「呂帝壇」中設有「靈藥籤筒」(三種:一筒為內科,一筒為外科,一筒為眼科)供善男信女求醫問藥。求籤後,對號取籤片(即藥方),用該「藥方」撿藥治病;壇中亦有施藥之舉,傳說「相當靈驗」,故「呂祖壇」香火極盛。
1949 年之前,梅州道教除在紫金山頂設呂祖大仙壇、紫金山下設呂帝廟外,還在梅縣城郊的大浪口羅屋、梅縣長沙鎮的火混棚設有道場,逢農曆初一、十五日,道徒們都到廟壇參拜誦經(道家經卷,主要是老子的「道德經」)。梅州信仰道教者稱為「呂門」,他們主要舉辦慈善施捨等公益事業。「呂祖同門」外出南洋各埠者不少,特別在泰國也建有「贊化宮」(贊化:意為「贊參天地,化育生靈」),就是從梅州傳播出去的。梅州道教(指「呂門」),曾一度被禁止活動,廟壇亦無存。改革開放後,各種宗教又恢復了活動,由華僑中的「呂門」弟子捐資在梅城赤岌崗重建了一座「呂帝廟」,香火極盛。
在梅州還有另一派道教,道士俗稱「覡公」,係在19 世紀初,由福建傳入興寧的。專以「做覡驅邪」「安龍奉朝」等方式進行活動。「做覡」時,以「覡公」「覡婆」(男扮女裝)出場唸經作法,有歌、有舞,其中有「迎神」「上表」「化表」「落馬」「招將」「辦軍糧」「扇花」「吱花」「杯花」「棍花」「梳妝」,唱「鷄歌」等歌舞,還有「打蓆獅」等。民間一般在做屋、修屋(主要是祖公屋)「安龍」「轉火」或「打醮」時,就請覡公來「做覡」、出煞驅邪。「覡公」最盛時,從事於此教活動的(或半教半農)約有三十多人。
天主教(又稱「羅馬公教」)與新教和東正教並稱為基督教三大派別。天主教與新教於 1844 年 — 1852 年間先後傳入梅縣、五華(東正教未傳入),以後逐漸傳至梅州其他各縣。各縣均設有教堂和祈禱公所,該教除傳教外,同時注重興辦醫療、教育等公益慈善事業。根據 1950 年調查統計,興梅地區(今梅州市)天主教仍有神父、修女 51 人(美籍 27 人,法籍 2 人,中國籍22 人),教堂 29 間,祈禱公所 20 多處,教徒 15000 多人,還有聖約瑟修院一間,女修道院六間,教會中學一所、小學六所,識字班四個,施藥處七個,織布廠一間,單車店一間。
基督教先後在梅縣創辦有廣益中學、廣益女中、樂育中學、樂育小學、德濟醫院(即現在的梅州市人民醫院前身)和心光盲女院等。
各種信仰
正如上面所述,客家人屬「多神論」者,除信仰上述正式宗教之外,最普遍的還是崇信天地鬼神和社官土地。如「天神」有玉皇太帝、王公王母、七仙女、虛空過往神等;地神則有地藏王菩薩、十殿閻君等;什麼「牛頭、馬面」、惡鬼、夜叉(所謂是「催命鬼」)也有人敬信。敬「關帝」(關雲長)者,則到處都盛行,客家地方,到處都有關帝廟。崇信社官、公王、土地伯公者,則更多。俗話說:「城裏敬城隍,鄉下敬公王。」城隍、社官、公王都屬土地神,幾乎人人崇信。在鄉下「神」就更多了,幾乎無物不神。例如:祖公廳堂有「龍神」,爐灶有「灶神」,房間裏安有「財神」,眠牀有「牀神」,大門有「門神」,池塘有「塘神」,井頭有「井神」,河邊有「河脣伯公」,山上有「山神」,田頭有「田伯公」,有些人連廁所也安「屎窖神」。甚至一些家用物具也作神拜,如過年至元宵節時,有「桌神」「菜籃姐」「稈掃神」「插箕神」,真是「神乎其神」!婦女們有不少人信「巫婆」,有「轉童」「關仙」「問鬼」等活動。
客家俗話有說:「男人發癲,打米換煙;婦人發癲,打米問仙」,這「打米問仙」,就是指請巫婆「轉童」關仙問鬼事。所謂巫婆請神後,有仙人引已故親人的陰魂附體,便可詢問陰間事,故客諺又云:「打米問仙同鬼講」。
(本文獲中華書局授權轉載,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