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發條片】與視障者探索時尚:一場時裝實驗,我們有何反思?
攝影:黃寶瑩
影片由受訪者提供
有否想過有一天,眼睛看不見了,再分辨不到衣服的顏色,看不到布料的圖案,就連襯衣服的本能都失去了。對於時裝,對於美,會否產生全然不一樣的看法?
過去兩年,時裝設計師Toby(林蔚彥)與四位視障人士一起,做了一個小小的「社會實驗」:《Seeing Beauty Beyond Eyes》。本身是upcycling設計師,成立品牌Lastbutnotleast,替人將舊衣重新改造,背後原因除了環保,更重要是想喚醒大眾反思現今的穿衣態度。「Fast fashion當道,一季多達52個micro season,人們因為霎眼喜歡上一件衣服而擁有,轉眼感到厭倦而拋棄;說到底,大眾已習慣單靠外在去衡量一件衣服。」一次機會遇上視障人士,Toby發現視覺不過是一種最片面的方式去接觸時裝。「其實更大的問題是心盲,盲目追逐潮流,只看到浮於表面的美,才引致太多不必要的浪費。」看不見的人更清楚,耐看的美,都是源自內在。
兩年間,她從四位視障人士身上重新探索人與衣應有的關係。楊浩然(Xavier)是計劃其中一位參加者。自認從前是徹頭徹尾的時裝精,視力正常前每天花兩小時襯衫,每個月都買新衫追潮流,打扮愈浮誇愈好。三年前,因皮膚問題引致雙眼發炎,現在視力只餘下兩成。他形容,眼睛只可勉強看到人影與大概的顏色,走進時裝店無法自己挑選衣服,襯衫也只能依靠記憶。從前最愛的時裝,如今也要換個方式去感受。「眼睛看不清,只想自己在人群中隱形,不想惹人注視。」沒想到,從前穿衣是為了被人看見,現在浮誇卻成了一種負累。
「眼睛看不清,只想自己在人群中隱形,不想惹人注視。」
不過,看不見潮流變幻,他才發現穿衣其實不必這麼費力。「以前最緊要型咗先,舒不舒服是其次。現在會覺得衣服的質感更重要,會選擇一些自己駕馭得到的款式,大部分時間都是窄腳褲不離身,因為這是我最自在的打扮。」無法再穿卻捨不得丟的舊衣,Toby為他重新改造。過程中Toby盡量不浪費衣服的一分一寸:衛衣上誇張的帽子變成了肩袋;寬闊的手袖變成長褲;又將三件衣服拼湊成一件恤衫。衣服真正地變得獨一無二,首次讓浩然覺得,衣服的美不一定與潮流有關。「現在的時裝來去這麼快,其實還有潮流可言嗎?從前不斷買衣服,都是為了不會與人撞衫,突出自己。但是當你找到屬於自己的形象,其實又何需在意潮流。」
我喜歡衣服上有黑色,眼看不見,都是心裡喜歡。
Sofeah是香港土生土長的喀什米爾人,因為完全失明,從小就靠身邊的人告訴她怎樣的衣服叫做美。雖然看不見,她對自我的堅持卻比許多人更要清晰。「我喜歡衣服上有黑色,眼看不見,都是心裡喜歡。另外,衣服上一定要有摸得到的細節,布料的質感也要容易感覺得到。今天這條裙,袖子的布料太平滑了,是唯一不太喜歡的部分。」Sofeah自言從前不喜歡的衣服就會丟棄,直至遇上Toby才知道這並非唯一的解決方法。為了理解Sofeah喜歡的質感與細節,Toby嘗試曚着眼去切身感受,過程體會尤深。「我覺得Life is measured by memories,人與衣服都一樣,它的價值都是來自它的年月與故事,需要不斷的真實互動去建立起來。」
整個企劃過程被拍成了微電影,於近日舉行了兩場放映會。在灣仔富德樓,沒有盛大的開幕,容得下的人數亦有限,只因一切都是自發性地發生,就如當日Toby獨自成立Lastbutnotleast時的初衷。「從前我以為從事設計只為了滿足自己對設計的熱情,沒想過設計原來可以為世界、為我們的社會帶來影響。直至這三年間,我用盡方法展現upcycling的可能性,面對fast fashion帶來的資源耗費,更確信『Do more with less』正是現在需要的生活趨勢。這個企劃也許微小,卻希望可以作為一個引旨,讓人知道sustainable fashion並非局限於一場慈善活動,或一直停留在未來,而是需要每個人身體力行來延續下去。」
《Seeing Beauty Beyond Eyes》
有關完整影片發放,詳情留意Lastbutnotleast Facebook專頁。
Lastbutnotleast
www.facebook.com/LLastbutnotleas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