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在於相機中的霓虹骷髏 光繪藝術靈感源自畢加索半人馬

只在於相機中的霓虹骷髏   光繪藝術靈感源自畢加索半人馬
撰文:公相君
出版:更新:

Darren Pearson 的光繪藝術系列「 Ghost Bands」,描繪了各種姿勢的霓虹骷髏音樂家。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之下,霓虹骷髏拿著樂器,跳舞耍樂。

「 Ghost Bands」

光繪藝術是一種長時間曝光的攝影技術,相機的快門長時間打開,以捕捉由 LED 燈在空中「繪畫」所產生的光跡,就像畫筆劃過畫布一樣。這些照片只能在晚上或黑房中拍攝,並且只存在於相機之中。在完成光繪並決定關閉快門之前,藝術家都無法看到作品,可說是獨一無二的創作方式。

Pearson 說「Ghost Bands」的靈感來自於過去十年中過世的音樂家,因為音樂對他的生命與成長十分重要,所以他想向這些音樂家致敬。

+3

拍攝地點對光繪來說極為重要,除了營造出作品整體氛圍,場景本身更能與角色互動。Pearson作品中常見的場景包括廣闊的沙丘、綿延的海邊和林中空地。

Pearson會以自己的身體為參考,來確定霓虹骷髏的位置和比例。當他知道自己犯了錯時,他會停止曝光並從頭再畫。通常,每幅光繪需要 1 到 6 分鐘,具體取決於場景的角色和復雜性,但藝術家亦指「作品需要多少時間繪畫,就需要多少時間」,沒有特別限制。

他現時使用的光繪LED 燈泡「Night-Writer」是他自己設計和製造的。除了光繪照片之外,他亦有創作由數百張光繪組成的定格動畫,就像以下的「骷髏滑滑板」及「骷髏探險家」。

每一條「線」都如此重要

雖然光繪需要一台相機,但在創作時,它更接近於傳統繪畫,而非數碼攝影。由於相機會捕捉到每一條「光紋」,一條錯誤的「線」就可能會破壞整個作品。因此,每一次做光繪,Pearson都盡量「一 take過」,以「do or die」的心態創作。這種心態可說是「一切都不重要」的相反,因為每一條「線」對光繪都非常重要。

IG@dariustwin

每張作品都需要拍攝兩張照片一張用於背景以紀錄星星位置,一張用來拍攝光繪,拍完照片後,再將它們組合起來以創作最終作品。對於 Pearson 來說,最令人興奮和最有成就感的部份就在於關閉快門後查看相機的屏幕,看看剛才捕捉到什麼內容。

啟發自畢加索的光繪

Pearson 對光繪的興趣始於 2007 年,當時他看到了1949 年攝影師 Gjon Mili 為《Life》雜誌拍攝的照片,照片中畢加索用「燈筆」在空中畫出了半人馬。

Gjon Mili 為《Life》雜誌拍攝的畢加索照片。圖片來源:Twitter @loukas81944652

Pearson 現時仍不斷改進他的光繪技術,並尋找使用光繪和攝影設備的新方法,他希望激勵別人從事創作,就像自己受到畢加索的照片所激勵一樣。

如果你喜歡他的作品,可到他的IGYoutube中支持他。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