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之夜」免費線上及現場活動 帶領觀眾思索文化遺產含義

撰文:梁嘉欣
出版:更新:

第五屆「思想之夜」(法語:La Nuit des Idées),以 [Re]build: Beyond the Skyline 為題,探索古蹟遺產在現今社會的概念,公眾可於現場參加或在線觀看直播。本次「思想之夜」五週年誌慶活動聚焦下一代建立身份認同的議題,而文化遺產是其中關鍵的討論課題,本次「思想之夜」將重點思索文化遺產為何物。

一眾法國及香港的文化遺產界專業人士、學者和機構人員,以及藝術界人士,將在古諮會主席蘇彰德主持的專題研討會上,分享他們對文化遺產的意見。當晚除了展示由三位攝影師Hedda Morrison、李福志及Brian Brake執鏡,《復甦生息、逆中求存、重振旗鼓》攝影展展出的80多張照片外,還有「街招」的霓虹燈展,以及法國建築遺產的 VR 體驗。

「思想之夜」將舉行兩場座談會,討論個人對文化遺產的不同理解。

(圖片來源:@franceinhk/ IG)

座談會 1: [Re]build the Notion: What Makes Heritage? (編譯:重建概念:何謂文化遺產?)

簡介 | 當談及文化遺產時,大眾通常會聯想到古老的建築。然而,並非所有舊建築都被視為遺產,遺產中亦包含著相對年輕的建築。這個矛盾質疑了以「時間」作為界定建築物作為遺產的準則,但也同時提出「時間」對社會接受文化遺產和建立公民聯繫的重要性。宏觀來看,這也引發重建受損古蹟與否,以及新建築如何融入歷史文化遺產的爭論。

講者 | 朱慰先、Richard Klein、黎穎詩

主持 | 蘇彰德

(圖片來源:@streetsignhk / IG)

座談會 2: [Re]vive the Notion: Can Heritage Take Hold of the Streets? (編譯:復甦概念:文化遺產可以影響街道嗎?)

簡介 | 不論在香港還是法國,街道的意義遠超於「人們經過的地方」。它們無處不在,而每條道路都反映了其居民的身份。人們對自己的社區產生歸屬感,並與建築物四周的霓虹燈、戶外市場和海報等建立情感聯繫。隨著城市急速發展,街道面貌亦會因而改變。既然如此,街道是否還能反映人的社區身分?它如何成為非物質遺產保育的一部分?

講者 | 馮達煒、麥憬淮、 黃炳培 (又一山人)、姚嘉珊、 蘇彰德

【活動詳情】
名稱:「思想之夜」 [Re]build: Beyond the Skyline
地點: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時間:2022年6月21日下午5時30分至晚上10時
網址:https://asiasociety.org/hong-kong/events/night-ideas-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