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M+戲院不會只做放映 辦課程出雜誌為香港論述影像文化
位於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的M+戲院將於6月8日開幕,當大家以為這所戲院只是讓香港多一間播文藝電影場所之際,M+香港電影及媒體策展人李焯桃和M+流動影像副策展人江千慧強調,M+戲院不會只放小眾電影,而是透過多元化影像跳出單純電影解讀 ── 實驗電影、劇情片、紀錄片乃至廣告短片、音樂MV,一切與流動影像有關無所不包,為公眾帶來更宏觀的影像文化論述。
文:賴家俊︱攝:賴家俊、M+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
談起香港已有專門播放文化電影的戲院平台,李焯桃表示M+戲院並不定位自己為單純播放電影的放映院,「M+戲院最大優勢是與M+博物館結合,讓放映作品能與博物館展品對話,透過多元影像與不同藝術領域做文化交流」,例如戲院開幕專題「開場鏡:香港」,便是直接回應博物館正在舉行的「香港:此地彼方」展覽。
他表示博物館有不同規模平台呈現各類作品,當中既有讓個人獨立欣賞館藏的多媒體中心,又有大台階和LED大幕牆作更大規模放映。而M+戲院分別設有三間影院,配備數碼及16與35毫米菲林類比放映,讓影像可以用更原始格式放映。
委約本地藝術家創作
M+戲院會如何論述視覺文化?這將是文化界十分關注的焦點。江千慧表示院藏多個本地和國際藏品,但不會局限以「本地」與否來論述視覺文化對當代的影響。「全球的影像文化在互相影響,M+對影像文化的論述是以不同形式呈現,不會只限於講某類型電影,或單純圍繞電影工業讓大眾理解電影歷史,它的使命是讓整個創作社群有不同範式交流。」
M+流動影像主策展人蘇筱琪(Silke Schmickl)補充表示,M+博物館特別集中20世紀下半葉到21世紀這一部份,以不同角度跨學科來定義視覺文化對大家的意義。因此不論作品來自何地,M+戲院都希望透過團隊專業以更特別方式帶給觀眾不同觀賞體驗,各類高雅和流行文化的影像都會包括在內,節目內容也將不限於電影播放。
李焯桃表示戲院開幕後一連串活動,正是策展人將不同作品主題統合的心思。除了上述「開場鏡:香港」節目的放映名單外,院方將定期在介紹博物館的《M+雜誌》(綫上雜誌)分享專題,亦委約香港藝術家廖沛毅和李鈺淇製作一系列圍繞香港印象的短篇作品於節目放映前播放;院方稍後亦會開辦電影課程,透過由麥克.卡辛斯(Mark Cousins)執導執導紀錄片《女人拍電影:貫穿影史的新公路電影》(2018),探討電影藝術及製作。院方將這部紀錄片分為七部各長兩小時的影片放映,在每節放映後輔以兩場各一小時的映後座談,邀請本地電影人及影評人對話討論,為公眾帶來學習體驗。
李焯桃:不避諱爭議作品
而今年九月M+戲院將會特別放映兩套俄羅斯導演,伊亞.哥沙諾夫斯基( Ilya Khrzhanovsky )極具爭議的作品,伊亞.哥沙諾夫斯基在一個國際電影項目結合了電影、科學、表演、靈性、社會和藝術實驗、文學以及建築。電影製作人重建了一所蘇聯研究設施,使之成為歐洲史上最巨型的片場,並在當中製作了十四部電影,包括M+將放映的《DAU:娜塔莎之劫》(2020)和《DAU:大退化》(2020)。
《DAU》當年甫在柏林影展上映已極具好評,但同時又惹來兩極爭論,尤其真人騷實驗性內容被批評挑戰人類道德底線。對於選取這個極具爭議作品做特別放映,李焯桃表示不應避諱有爭議作品,並認為有爭議才更有觀賞價值,相信正反相方討論更有助大眾評賞作品。江千慧提及在大眾擁抱Youtube等自製短片的今天,視像內容的真與假已很難分清,《DAU》正涉及流行文化中日漸模糊的界線討論,究竟怎麼是真實?怎麼是虛假?相信公眾也會期待這作品。
【戲院地圖】
地點:香港九龍博物館道3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