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電影節】「在黑暗中摸索門路的匠人」 十年再見楊德昌

撰文:鄺曉恩
出版:更新:

喜歡電影的人,沒可能不知道「楊德昌」三個字的份量。2007年,作為台灣新電影的開拓者之一,楊德昌導演在美國洛杉磯因病去世,時年59歲。他電影產量不多,卻部部均是經典,在與病魔鬥爭的最後幾年依然沒有停止創作,可惜原本預計在2007年完成,與成龍合作的動畫《追風》,在他嚥下最後一口氣的時候依然未能完成。據其遺孀所說,他死前依然手握畫筆。
逝世十周年,第四十一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特別呈獻「十年再見楊德昌」,讓影迷重溫其七部畢生心血,再次思考他對現代人性及社會尖銳而悲憫的質問。

電影節將為2008年發行現已絕版的《一一重現楊德昌》特刊出版增訂版,並會推出楊德昌特別版筆記本。圖為電影《一一》劇照。(HKIFF)
長達四小時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經過修復後,將於電影節播放高清的DCP版本。(HKIFF)

《牯嶺街》4K修復版 香港首度上映

根據《楊德昌電影研究》一書所載,導演侯孝賢曾表示:「《海灘的一天》給我很大的壓力,其實不單是我,或許更多年輕導演都能從這部電影中得到啟示,並且感受到導演阿德仔深厚綿密的潛力、細密的思考以及令人感動的、那種對現代社會濃烈的關懷與愛。」自1983年第一部長片作品《海灘的一天》之後,楊德昌畢生共創作了七部長片,包括由朱天文和侯孝賢共同編劇的《青梅竹馬》(1985)、曾獲金馬獎最佳影片的《恐怖份子》(1986)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還有同樣在國際間獲獎無數的《獨立時代》(1994)、《麻將》(1996),以及生前完成的最後一部長片《一一》(2000)。

今次七部經典將於電影節重新呈現到大銀幕之上,包括剛於去年完成修復的《青梅竹馬》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自1991年上映後,《牯嶺街》一直沒有較好的影碟發行,使得很多影迷無法真正領略這部電影的魅力,直至2009年,經王家衛推薦,由著名美國導演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主持的世界電影計劃(World Cinema Project)修復出一個2K版本。專門修復重要當代電影權威版本的美國標準收藏(The Criterion Collection),又於去年以最新數碼修復技術推出一個4K修復版本,這個版本去年在台灣上映時,吸引衆多影迷入場朝聖。而將在香港國際電影節上映的,即是這個版本,也是首次在香港放映。

修復前後對比

「我們認為,屬於商業活動範圍的電影,自有經濟法則的支援與淘汰(成功的商業電影自票獲得到報償,失敗的商業電影在錯誤的投資中得到教訓)。這一切,都不勞文化政策的管理單位或知識界的意見領袖來費心。
但是,另一種電影(那些有創作企圖、有藝術傾向、有文化自覺的電影),它們對社會文化的整體貢獻可能更大,而它們能掌握的經濟資源則可能更匱乏;這個時候,文化政策、輿論領域、評論活動才找到他們應該關心、應該支持、應該聲援的對象。」
——1987年,在楊德昌居所,楊德昌與文化界友人一同簽訂《台灣電影宣言》。宣言由詹宏志執筆。

台灣新電影運動的五位重要推動者:(左至右)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陳國富、詹宏志。(網絡圖片)

合作伙伴與遺孀出席座談

在大銀幕重溫經典電影固然重要,而映後座談會及分享活動有時則可以將電影昇華,讓觀眾從交流中深化對作品的感受。今年國際電影節邀請與楊德昌導演合作多年的編劇小野來港舉辦大師班,他將與觀眾分享《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劇本創作一波三折的過程。小野於今年初亦獲香港獨立電影節邀請來港交流,與香港年輕導演談香港電影的(新)新浪潮。

婆婆,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 所以,你知道我以後想做什麼嗎? 我要去告訴別人他們不知道的事情,給別人看他們看不到的東西。 我想,這樣一定天天都很好玩。
電影《一一》對白
《獨立時代》以尖銳的手法回應劇烈變動中的台灣社會,電影節是次放映的版本將會是35mm的菲林拷貝。(HKIFF)

關於楊德昌,電影節請來的另一個嘉賓同樣令人期待。彭鎧立,一個出現在《一一》片尾工作人員名單的名字,其實也是楊德昌的遺孀。她比楊導年輕18歲,與楊導的關係既是夫妻,也是工作伙伴。身為鋼琴家,她一手包辦電影《一一》配樂的鋼琴演奏,還負責打點演員服裝造型及處理一切行政工作。她將來港出席《一一》映後座談會,暢談她為該片作曲和配樂的經驗。從她的視角,我們或可看到「我們看不到」、「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後面」的事,讓她填補我們「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
 

第四十一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時間:2017年4月11日至25日
電影放映詳情請留意電影節公佈:官方網站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