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字:遲到一百五十年的情書|開卷樂
代表傳統印刷行業的「執字粒」,在科技日新月異下漸被淘汰,年輕一代甚至不曾認識。小說家董啟章重新塑造出關於「香港字」的愛情故事,連結舊香港歷史,甚至賦予了文字通靈的能力。「有故事,就有靈;有靈,就有生命。」面對時代的洪流,舊香港歷史逐被遺忘,我們還記得多少?
文︰筆從心 | 原題:《香港字:遲到一百五十年的情書》——字靈連結過去
小說家董啟章推出最新長篇小說《香港字:遲到一百五十年的情書》,創作靈感源於去年他參觀了版畫工作室策劃的「字裏圖間——香港印藝傳奇」展覽。展覽內容講述了香港活字印刷的歷史,十九世紀初英國倫敦會傳教士來華,當中著名傳教士馬禮遜嘗試利用木刻雕版印製中文聖經方便傳教,後來其他傳教士接力,展開活字鑄造工程。當時活字在香港英華印刷所生產,於是又被稱為「香港字」。
鉛鑄的「香港字」一改當時木板印刷的方法,結合了西式技術及中國文字。董啟章對文字特別有感,認為鉛鑄字與香港中西文化交匯角色相呼應,也令他萌生撰寫這本小說的念頭。
活字印刷傳教史
小說大致分為三部份,主軸「晨輝遺書」中講述一位名叫賴晨輝的女孩自殺不逐後,與精神病共存。幸得中學老師悲老師教她版畫,又介紹了一份與「香港字」有關的研究工作,賴晨輝漸對香港字產生興趣,並且發現自己有通靈能力;第二部份「活字降靈會」,賴晨輝透過打字發現字粒竟有靈性,回溯了香港字十九世紀的歷史,「字也以字靈的方式而得到生命。這就是活字的意義。」第三部份「復生六記」則以通靈寫排版工人余戴福的自傳,從而揭示他家族的往事。
談起「香港字」,香港版畫工作室項目總監翁秀梅過去幾年與荷蘭專家發現,香港早於十九世紀已有一套全球最完整的中文鉛鑄字,且影響深遠。當時中國、香港以及海外,不論是華人學者或基層,均曾經使用這套活字,只是多年來被人輕視。翁秀梅便曾到荷蘭重鑄「香港字」,盼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而董啟章在撰寫《香港字》前,亦有聯絡翁秀梅,了解印刷行業的運作,親身嘗試活字排版,令小說更為立體及真實。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馮傑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董啟章不單將香港字融入小說之中,更在「復生六記」重現舊式廣東話語言質感。這章節是故事角色之一余戴福寫的書信,他在英華印刷所從事活字排版工人已有幾十年,正感垂垂老矣不久於人世,於是寫下書信予他所愛的女孩幸兒,相隔一百五十年後,透過字靈傳送到賴晨輝手中。「昨日同歡,今日永隔,信誓旦旦,又有何用。我呢個字癡,從小就以為,字裡有靈,只要不斷寫字,排字,讀字,就可以心心相印,靈犀互通。可惜寫到呢處,你我嘅故事已完,無可再寫。而呢封信,你亦永遠都唔會收到。」熟悉的廣東話帶一種違和感,但在字裡行間,卻感受到余戴福的愛。
【延伸閱讀:黃怡主持開卷樂|羅永生岑朗天查映嵐網上直播免費講座閱讀抗疫】
翔實歷史建故事
《香港字》作為小說卻有龐大的史實研究所支持,董啟章甚至在書末列了五頁參考書附錄,目的是希望讀者能夠了解香港活字印刷背後的歷史,例如「香港字」與傳教士息息相關,因此董啟章參考了台灣學者蘇精研究近代傳教士來華的論文等。他笑言香港活字歷史的追溯工程浩大,以前可能需要花十年以上時間抄寫,但如今數碼化年代,哈佛大學已經將不少十九世紀典籍掃描上載,他安在家中便能隨時在網上找到所需資料,花幾個月時間便寫成了這本小說。
對董啟章而言,這本不是單純的歷史小說,反而是他與小說主角賴晨輝一起去尋索尋根的故事。董啟章提到賴晨輝欲追尋文化傳承,這卻是令她痛苦的源頭,也就是書腰上那句「也是一本讓我寫到流淚的情書」。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