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用愛克服耳疾困擾 一生所追求的女性大部分是貴族出身

撰文:來稿文章
出版:更新:

貝多芬一生追求著「愛」,他一方面不斷革新音樂的形式,以表達對藝術的熱情;這種對藝術的「愛」讓他克服自身的耳疾困擾,畢竟在《海利根施塔特遺書》中,他寫道:「是藝術讓我決定活下去。」另一方面,他對女性的愛情追求卻「可望而不可即」。他終身未婚,但擁有多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患得患失的感覺亦在不同階段的創作中有跡可尋。幾天前,我邀請了兩位迷上貝多芬多年的鋼琴家查海倫和趙寧,暢談「樂聖」畢生對藝術及愛的渴望。
文:黃嘉浩 | 原題:為藝術、為愛而活的「樂聖」

「要明白貝多芬怎樣追求愛,首先要愛上他。」 兩位鋼琴家先與我分享她們如何對這位作曲家產生感覺。查海倫與貝多芬磨合的時間較久。儘管小時候已彈奏多首貝多芬的鋼琴作品,她卻認為自己彈琴的風格較直接、典雅、甚至「女性化」;老師亦常說她這種演奏方式半點「貝多芬味」也沒有,極其量只能彈好海頓及莫札特。經過多年的探索及嘗過一番人生後,她才終於覺得與貝多芬有一點的曖昧。但她也反問:21世紀的聽眾還未能跳出上一代的規範,只能單一地接受「英雄式」的貝多芬詮釋嗎?

延伸閱讀——

相反地,趙寧則覺得自己對貝多芬一見鍾情,很多演奏上的處理都與作曲家的原意一拍即合。彈奏貝多芬的鋼琴作品前,也喜歡閱讀他的生平故事。事實上,貝多芬的音樂已成為她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趙寧經常以貝多芬的音樂與她的大提琴家丈夫談情,在家中一有空,就會合奏他的大提琴奏鳴曲;每清早叫醒兒子起床上學的方式也不是靠鬧鐘,而是大聲播放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由香港電台第四台與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院聯合製作,薈萃32位鋼琴才俊,演出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相關電台節目將於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一連32日,下午1時15分,在香港電台第四台播出。

(左起)鋼琴家趙寧、古典音樂廣播人黃嘉浩、鋼琴家查海倫(照片由香港電台提供)

查海倫和趙寧本身是音樂知己,空閒時喜歡討論貝多芬,尤其鍾情於他的愛情史。兩位興奮地分享她們熟讀貝多芬的每封情信,因而了解作曲家對「愛」的渴望,並在演奏時有更深刻的體會。貝多芬早年已缺乏愛,童年生活只局限於在父親的殘酷威迫下練琴,後來也因耳患失去了生命的安全感。兩位鋼琴家認為,這全是作曲家日後對多位女性動情的原因,他一直希望尋找自己失去了的愛——他需要的不是肉慾的享受,而是心靈的陪伴和支持。

貝多芬經常在鋼琴奏鳴曲中使用的「漸強後突然變弱」標記(照片由香港電台提供)

貝多芬一生所追求的女性大部分是貴族出身,顯然他的平民身世成了最大的障礙,而每次的失敗都讓他對「愛」越感陌生;這循環性的失落感卻讓他譜寫出前所未有的情感深度,亦使他更醉心於追求藝術的完美。查海倫和趙寧常拿起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樂譜時,猜想那經常在不同樂章出現的「漸強後突然變弱」標記是甚麼意思。或許,這就是貝多芬追求「愛」的寫照——每次充滿期盼後,總是被迫放棄的無奈。這份空虛與寂寞亦諷刺地成就了他的藝術人生。

(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黃嘉浩,古典音樂廣播人,鍾於指揮、研究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