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女生|活在蟑螂、爆渠、換鎖、不斷擴張的裂痕以外
第一次見彭麗芳,在《明周》,印象是高,然後是喜歡跟人談話,經常帶着笑容,就是那種能跟基層打成一片,富於同理心,又可以跟歐洲百年名牌家族訪問而保持從容、優雅、熱情而不失尖銳的記者。
文:張帝莊(資深新聞工作者) | 《一個人住劏房:90後女生窩居之道》序文〈房事即心事〉
在《明周》共事時,我任採訪主任,負責編輯她離職前最後一個封面故事,那是關於屢被稱為世上最宜居城市墨爾本的。她帶着她的眼睛、淚水和敏銳,用兩個主題貫穿了一個別的記者只管吃喝玩樂的題目:她的一個主題是快樂,另一個主題是痛苦。她寫當地懷才不遇的藝術家、無家者和家暴受害者。
彭麗芳這本講劏房的書,固然是一本十分實用的租住劏房指南,但是在蟑螂、爆渠、換鎖、不斷擴張的裂痕以外,讀者會看到窗外的一抹藍天、遲凋的洋紫荊和如雪紛飛的木棉花絮。她給讀者很多實用知識,我們行內叫做「牛肉」,諸如如何選擇劏房、如何省電、如何佈置、如何收納、如何煮食、如何「自我維修」,有趣、貼地、尋根究底,而且出奇地親切;同時,行文間,在實用文字以外的某個邊陲,她用文學的角度,展現了生活、生命、挫折、感恩、自由和夢想。這些,成了「牛肉」以外的香草。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人生,誰不是千蒼百孔?張愛玲書裏的人,絕無大義凜然者,經常「毒舌」,比比皆是,但是,她筆下,每一個「壞人」其實都有其因由,所以下筆總帶着憐憫。
劏房,給人「壞」的印象,但仔細思量,實有動人處。
彭麗芳寫劏房,不時給人拍案驚奇之感。明明劏房不大,一腳踢掉大門,大門倒在客廳,就把整個客廳霸佔了,她還是用記者的幽默和準確把一房之長闊高厘米一一寫明,而且詳細記着她五個工作的地點(嗯,按我理解,大概就是枱的前面、枱的後面、床的前面、床的上面和以上空間以外唯一餘下的空間吧)。
【相關閱讀:女生劏房實驗|獨居大角咀做新聞工作兼記錄自己|彭麗芳】
她還會若無其事記下她的「家當」:一台數碼鋼琴,還有一面全身鏡。沒有電視,但有音樂和一面鏡子。
鄭板橋說:「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孔子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人和環境永遠有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有人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強調環境造就了人,可是,倒過來,我們是否也應該意識到,正是一種人,改變了一個地方。
一個人,在劏房,還有夜曲、香氣和寫作。
因為有人,所以有生活。一個劏房本身,不是生活,但一個人住在劏房,用心感受她遭遇的一切,那就是關於生命的故事。
這本書,我看得很高興,很療癒,因為我看到一場衝突、一連串生命的掙扎,以及追求自由和生活的夢想和決心,如何把一個人領到一個直問「此心誰屬」的地方。會住和不會住劏房(誰知道)的人,一定都能會從這本書中得到足夠的娛樂、資訊和生命的反思。
(本文獲授權轉載,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書名|一個人住劏房:90後女生窩居之道
作者|彭麗芳
出版|萬里機構(2021)
本書簡介|2017年秋,Amy提着一個行李喼離家,經過一年搬家五次的飄泊,終定居於大角咀舊樓170呎劏房單位,過着愜意簡樸的生活。從對家事一竅不通,到現在能獨力處理一切渠務水電蟑螂大小事,雖也撞板咆哮過,但一個人的日子還是要好好過。
《一個人住劏房:90後女生窩居之道》作者簡介|彭麗芳,1990年生,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曾任職記者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