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創意|司徒衛鏞:變來變去都要變出新意思去吸引顧客
近年餐飲業哀鴻遍野,相信整個行業都在垂死掙扎,我見很多食肆都小貓三兩隻,慘不忍睹,平時的熱鬧已一去不回。不過端午節就有奇趣現象,陸羽說他們二〇二一年的裹蒸糉竟銷量奇佳,甚至因找不到足夠的幫工,只能限量生產,可能人人在家,齊齊食裹蒸糉最歡樂。且看今年月餅的市道又如何,很多餅店、食店甚至酒店都視中秋為全年最重要的大節日,賣月餅甚至可成命脈,如某大餅店,月餅生意額曾高達七億港元,其他品牌隨時都有過億港元進賬,究竟重不重要?你看大酒店的年報便知道,但今時今日業績能維持以往的一半已偷笑。
文:司徒衛鏞 | 原題:月餅隨着世界變
過去幾年我都有在中秋寫些遊戲文章「應節」,習慣留意月餅的市道和各種設計,從月餅的變化也可見到市場上的「陰晴圓缺」,尤其餅盒的式樣,已成為各大門派的競技場。幾年前,餅盒花樣層出不窮,餅未吃已看得賞心悅目,現隨着疫情,恐怕各大品牌多按兵不動,或「縮得就縮」,就連禮盒也不再有大手筆,從其設計便可窺見一二。月餅的質素可影響銷情,餅盒是否吸引也絕對有關係,今時今日的餅盒早已翻天覆地,以標奇立異為目的,否則難以出位。
約三十多年前,我曾替外國一間中式快餐集團設計一系列的月餅盒,當年的月餅市場仍非常保守,尤其在海外,都是傳統鐵餅盒和千篇一律的八股圖案,談不上甚麼設計,老闆是我老友,對我言聽計從,建議一反傳統將古老餅盒做成西餅盒圖案,反正外國人才不曉何謂傳統,還不是「餅一舊」,在當年來說是頗大膽創新的嘗試,幸而反應很好,瞬間便賣光,睹物思人,看到這餅盒便不禁思念起這位對我很好的故友,以及和他到各地尋探美食的歡樂日子。
本地月餅除了那幾間老字號,還有大堆本地餅店、食店、酒店甚至其他無相關行業如時裝店,不管懂與不懂都加入戰場,去瓜分這塊大餅,僧多粥少每年出出入入的品牌很多,能留在戰場的非有點本領不可,所以除傳統月餅外,新產品都要層出不窮,變來變去都要變出新意思去吸引顧客。成功將月餅抬上另一階梯的,自然是半島酒店,嘉麟樓的月餅年年供不應求賣到斷市,其迷你奶黃月餅早在一九八六年已面世,當日廚師從奶黃包中取得靈感,以奶黃作餡,牛油皮做餅皮,成功創出這種中西合璧的迷你奶黃月餅,從此將月餅帶入了「奶黃時代」。其後兩位從半島出來的大師傅自立門戶,對外各有各說宣稱自己為迷你奶黃月餅的原創者,變成羅生門故事,一宗關於迷你奶黃月餅誕生的懸案,謎底就像XO醬的誕生,都有很多不同版本。不過奶黃月餅算是成功的「變種」,現在光是流心已有流出無數不同口味,但流來流去都離不開一個「甜」字。
如覺得奶黃月餅太甜、太單調,不妨轉口味試台灣品牌微熱山丘的月餅,微熱山丘以鳳梨酥打出名堂,其推出的鳳梨奶黃月餅,甜酸鹹香均備,今年再加料招牌鳳梨醬,味道更酸甜,我沒試過月餅但應該可以訂購。我去過其東京南青山店,在表參道附近的小巷,這店特找建築大師隈研吾設計,全棟建築用木條交錯合成,非常有特色,很多人慕名而去觀賞其建築,我也是好奇想參觀而吃了件鳳梨酥,側聞隈研吾設計這店只象徵式收兩千萬日圓,可算「賣大包」。微熱山丘有其文青擁躉,多年前原設在香港中環贊善里的小店也不錯,可惜無以為繼了。
台灣形形色色的月餅很多,有種頗特別的白豆沙餅不妨一試,想吃可到板橋一條俗稱「喜餅街」的地方,此處餅店林立,有兩家老字號傳統餅店,叫長興餅店及信芳餅店。兩店的出品大同小異,白豆沙餡的原料是白鳳豆,口感綿密細緻、不甜不膩、入口即溶,餅皮像層層紙片輕如薄紗,每到中秋,人們就大排長龍買古早味的白豆沙餅,這就是他們的本土月餅,味道不錯且很便宜,兩店靠在旁,賣同樣的商品,但各有各的擁躉,相安無事。
書名|節日的味道
作者|司徒衛鏞
出版|三聯書店(2021.07)
中秋賞月不獨華人社會,韓國、日本都有過中秋,似乎韓國較隆重。過中秋的習俗早在唐朝時已傳入日本,當地的中秋節叫「十五夜」,最初在朝廷貴族間流行,中秋有作詩、奏樂的盛會,他們沒有嫦娥奔月,卻有白兔在月亮上做日本燒餅,月餅在日本是屬於和菓子的類別,日文名叫「げっぺい」,漢字都用「月餅」。但日本人並沒有吃月餅的習俗,一般只有在日華僑才吃月餅。當地最常見的應節食品是糰子,當中有一種「月見糰子」,是由糯米粉和水搓成的白色圓球,口感似年糕,有圓月的意思,根源不可考但極有唐風,近年亦有人將甜的紅豆沙或其他食材塗在無味的「月見糰子」上以改良口味。
對我來說始終還是那句,不管世界怎樣變,有些傳統是無價,月餅如變成了西餅蛋糕,變了朱古力、雪糕餡,那還算是月餅嗎?過中秋的意境,少不了吃口「起沙」的鹹黃湘蓮蓉,配上一壺陳年普洱,還有那日漸消失的金華五仁月。其實月餅中我較喜金華五仁,火腿切碎摻雜在五仁中,鹹鮮味中和甜味,有種混合而成的感覺,令味道變得豐富,複雜而有層次,不是單純的甜,加上呷一口濃茶,才算是完美節日的味道!
(本文獲三聯書店授權轉載,選自《節日的味道》,標題由編輯撰寫。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司徒衛鏞,專業商業設計及形象顧問、資深多媒體創作人;廣告片導演及監製,曾應聘在海外各地攝製廣告,屢獲外國專業奬項;電影美術指導,曾獲香港電影最佳美術指導金像獎。
內容簡介|全書分三部分:一是四季旬物吃活鮮,強調不時不食的道理,更指出春夏秋冬有何好吃;二是裊裊炊煙節味濃,講述中外節日的美食,叫人食指大動,且心懷暖意,因為節日通常都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三是百般滋味在心頭,講述作者心底深處的眷戀,從吉野山賞櫻,到懷念張國榮,以至相對隔閡的父親,以及與食物分不開的母親記憶等等,感人至深。本書有關食物的知識非常豐富,又饒有趣味,例如壽司,指出關東壽司(握壽司)及關西壽司(箱押壽司)的不同吃法,相信許多愛吃壽司的朋友都不知道;又例如意式雪糕(Gelato)與一般雪糕的分別;日本新年吃的御前料理,每層食物的含意;為感恩節的火雞平反等等。作者飲食經驗豐富,筆觸又帶感情,加上精美圖片300多張,儼如視覺的盛宴,叫人目不暇給。「世界瞬間萬變,人要適應這個世界的溫度,不管是季節還是人情冷暖。那怕是寒暑春秋,無數節日的味道,往往能喚起何處是吾家,記着那味道,即使在天涯海角,也浮現溫暖的感覺,百般的滋味不只在心頭,仍可在舌尖味蕾間徘徊飄盪,縈繞不散。節日的味道不單指節日,還包藏着四季的變幻,不單是食物,還有人心。那怕路有多遠,要記着歸家的路,還有故鄉的味道,只要你心中有家,那四海都可以是家。」——作者司徒衛鏞
書名|節日的味道
作者|司徒衛鏞
出版|三聯書店(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