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容不下方言?埃塞俄比亞語言瀕臨失傳|異域旅者|銀乙專欄

撰文:銀乙
出版:更新:

2018年,我曾參加一門大學課程,到埃塞俄比亞研究當地語言。埃塞位於非洲東部,鄰近肯亞、吉布提等國,是非洲國土面積第十大、人口第二大國家。埃塞經歷過內戰,政局不穩,我到埃塞時,全國正實施宵禁。

文:銀乙

+12

埃約布(Eyob)是我們的老師,他是埃塞俄比亞人,在亞的斯亞貝巴大學任教。年輕時,他到國外讀書,發現很多人都對非洲存有偏見和誤解,於是決心學成後回到埃塞,研究非洲問題,讓更多人了解非洲。

我們一行20多人,隨他遊訪不同地區,了解當地語言特色。

埃塞有88種語言,其中兩種已失傳。當地語言種類繁多,即使在同一國家,不同地區的人也可能聽不懂對方的話。課程期間,我們曾到埃塞的泰格瑞州(Tigray),在當地,埃約布老師有時也聽不懂當地人的話,無法當我們翻譯。

為促進交流,增加國民歸屬感,讓國家得到整合和統一,埃塞政府在全國各地推行官方語,阿姆哈拉語(Amharic)是其中一種。阿姆哈拉語是埃塞第二大流行語言,由於首都及首都周邊地區的人都用阿姆哈拉語溝通,所以阿姆哈拉語成了埃塞最重要的官方語,首都政府文件全都用阿姆哈拉語撰寫,有些地區政府會用其他官方語溝通,但當政府人員前往首都,或將文件發往首都,就要用阿姆哈拉語。

【「異域旅者」其他文章:訪埃及發現垃圾城居民生活災民狀態原兇是誰

埃約布老師指出,在埃塞,想要當公務員,必須精通阿姆哈拉語。語言的選用,引伸至一種社會觀:懂阿姆哈拉語的,都是文化水平、社會地位較高的人,不懂阿姆哈拉語的,社會生存空間少,難以獲晉升機會。想在埃塞成功,就要懂阿姆哈拉語。

【「異域旅者」其他文章:為「七一」上街示威 土耳其女子:不希望活在王朝裏

+11

為適應語言多樣化,一般而言,埃塞的小學會以當地語言授課,中學用阿姆哈拉語,大學則用英文。制度原意是保護本土語言,同時增強學生語言溝通能力,將來獲得更好工作機會,然而,這由此引發一些問題。

埃約布老師指出,在這種教育制度下,學生對各種語言都是略懂皮毛,難以精通,經常出現語碼轉換(Code mixing)情況,即說話時,同時運用多於一種語言表達意思,這類似華人地區常見的中英文夾雜情況。

語言得以流傳,在於説話者能用該語言完整、流暢表達意思,充分掌握語言特色。語碼轉換,允許説話者想不起合適詞匯時,用其他語言的詞匯代替,忽略語言使用規範。長久下來,較常見、簡單的語言佔主導地位,較少用的被忽視,甚至失傳。

埃塞社會對官方語和英文的重視,無疑增加了本土語言失傳風險。

【「異域旅者」其他文章:瑞典醫護親述醫院拒收 老伯等不到痊癒那天

+7

埃約布老師常向我們表示惋惜,他指出,語言是紀錄歷史和文化的工具,一旦失傳,語言所承載的民族價值觀也隨之消失。無奈現實是殘酷的,汰弱留強,語言互相交替、取代,是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直至今天,埃塞俄比亞尚存的86種語言中,又有5種瀕臨失傳。

(銀乙專欄「異域旅者」周五刊出,標題由編輯擬寫,原題:「埃塞俄比亞的語言共融」。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銀乙,希望通過文字,分享旅途教給我的那些事,讓更多人看見,世界各地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