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美學|陶潛到底潛到哪裏?桃花源記有圖有真相|RTHK31

撰文:來稿文章
出版:更新:
面對紛紛擾擾的世界,人們尋尋覓覓卻始終捉不到、找不着桃花源,它恍似烏托邦一樣可望而不可即;但原來只要有着寧靜淡泊的情懷,桃花源早就存在於我們心中,這正是千多年前陶潛給予大家的啟示。
鄧慶燊,香港藝術館館長(至樂樓)

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東晉時期陶潛(365 – 427)的《桃花源記》流傳之廣,影響之大,是其他詩文所難以企及的。它講述一位武陵漁人偶然發現桃花源的故事。漁人於捕魚期間無意中發現了一道狹小的洞口,及至進入桃花源之後,土地屋舍、良田阡陌、雞鳴犬吠、人們怡然自樂等各種情景一一呈現眼前,儼然一幅理想的田園生活圖景。

文:鄧慶燊(香港藝術館館長﹝至樂樓﹞) | 圖片提供:香港藝術館、香港電台

在桃花源中,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能和諧共存,在質樸的自然與農居生活中得到寄託,這正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理想社會和境界。在《桃花源記》中,這種人間樂土只可於無意中得之而不可有意求得,其引人入勝之處,正在於它的撲朔迷離,令人尋味再三;而桃花源既是飄渺仙境,也是人間樂土。

《呼吸美學—中國古畫賞析》為香港電台與香港藝術館聯合製作之藝術教育紀錄片,每集透過專家訪問,介紹以明清時期為主的古畫作品。播映日期:逢星期六晚上八時,港台電視31。本集於4月24日播出。港台網站重溫: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ancientchinesepainting

歷代畫家們都透過自身於山川遊歷的經驗,一方面熱衷於表現桃花源的故事,另一方面亦於畫中反映他們渴慕桃花源式的仙境樂土,希望藉此暫時逃離時局的紛亂和人生的憂苦。

高簡(1635 – 1713)的《寫陶潛詩意冊》描繪陶潛多首詩歌的詩意而成,其中第一及第二頁便是刻畫《桃花源記》中洞口桃花林的景致以及村中土地平曠、豁然開朗的景象。以桃花源為主題的繪畫,大體都是側重在營造幽靜出世的隱逸之境,表現一種淡泊超脫的精神追求,但也有着重在營造敘事和生活化的一面。

【港台電視31|園林美學|長林消夏圖軸北墅八景冊

節目主持陳靄凝

廣東近代畫家鄭萇(? – 1918)的《四季山水之一:源裡人家》便是以活潑的筆觸和生活化的情節描寫漁人從洞口乘船闖進春光明媚的桃花源,一眾村民卻已聞風而至,熱切地迎接這位外來的不速之客。這個情節是他對桃花源原文加入了個人的體會和內容,使其更貼近生活。

鄭萇 (?-1918) 四季山水之源裡人家 無紀年 水墨設色絹本立軸四屏之一 70 x 20.5厘米 香港藝術館藏品

上述作品着重在營造敘事和生活化的一面,此外也有抽取和利用桃花源的某些意象,如洞口、漁人和桃花等意象去進一步構築畫家對隱逸的心境。

洞口作為連接桃源內外的入口,無異於一個時空轉換的通道,這個意象在繪畫中也受到重視。進入其中,便可以一下子擺脫當下時政而進入另一個世界,因此洞口為畫家提供了一種逃離現實、穿越時空的意象。另一位廣東畫家陳喬森(1834 – 1905)的《桃花源圖》就以大膽變形的皴法描繪《桃花源記》開首時漁人乘船沿溪欲盡桃花林的情節,但畫中除了繪有狹小的洞口象徵桃花源勝境之外,畫家卻刻意隱去這個世外桃源的景致,讓觀者和漁人一同尋幽探秘。

陳喬森 (1834-1905) 桃花源圖 無紀年 水墨紙本立軸 131.7 x 34.3厘米 香港藝術館藏品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漁、樵、耕、讀往往被視作適切的避世隱遁方式,而以「漁隱」為題材的畫作亦成為文人寄託與嚮往的對象,藉以抒發內心的壓抑和隱逸的志向。歷來「漁父」均是象徵退隱或是避世的題材。龔賢(1619 – 1689)的《釣罷歸來圖》用積墨法繪暮色晦冥下的洲渚景致,蘆葦叢中繫有一葉小舟,只用豎橫兩筆表現,畫法乃簡約之極致,刻畫孤舟人去、渺無人影的畫意。

龔賢(1619 – 1689) 釣罷歸來圖 1672 水墨紙本立軸 131 x 51厘米 香港藝術館至樂樓藏品

唐寅(1470 – 1524)亦即唐伯虎,他的《桃花菴》正好說明處處皆桃源的境界。他有一個一生不能磨滅的經歷,就是曾於應考科舉時被誣陷作弊而前途盡毀,於是絕意官場。在他三十八歲時靠賣字畫積攢了一些錢,在蘇州城北的桃花塢建造了一座桃花菴,並自稱為桃花菴主。

唐寅(1470 – 1524) 桃花菴 無紀年 水墨紙本手卷 28.2 x 117.3厘米 香港藝術館至樂樓藏品

這幅畫作描繪一位文士坐在平台、靜聽流水、享受被自然所包圍的獨處時光。結合他的經歷看,可以想見這原來有更深一層的意思,就是唐寅透過這件作品流露出内心的鬱悶和離開塵世紛擾的想望;而《桃花菴》的命名,正好呼應了陶潛「結廬在人境……心遠地自偏」這種回歸田園的期盼。

香港藝術館館長(至樂樓)鄧慶燊

面對紛紛擾擾的世界,人們尋尋覓覓卻始終捉不到、找不着桃花源,它恍似烏托邦一樣可望而不可即;但原來只要有着寧靜淡泊的情懷,桃花源早就存在於我們心中,這正是千多年前陶潛給予大家的啟示。

(本文為香港電台電視節目《呼吸美學—中國古畫賞析》專題文稿,原題:畫中桃花源。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