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文《尋牠2》|疫情讓我們都「化蛹」 置身世界開闢前的混沌
你走在虛實之間
實的是身體和腳下的路
霧把真相都虛掩了。
你掌握得到多少真相?
朦朧的生命,他們的悸動
你想像得出,感覺得到?
前行的你,內心也前行嗎?
——節錄:鍾玲〈霧封太平山山頂〉
抬頭明明是清朗的圓月,卻總覺得身邊有團薄霧纏繞。我喜歡霧又不喜歡霧,它讓我呼吸時感到濕潤舒適,但令我無法看清前路與花草。渺小的人類固然無法掌控天氣,但畢竟這次到山上過夜,是為了拍攝明晨的日出,所以我們都許下願望,盼明早醒來,霧氣退散,一切豁然開朗。
文:葉曉文
我所愛的大帽山溪澗也時常有霧。五月,香港四照花盛放時,我總會重臨造訪。遠景是深深淺淺的山脈,近處是長年未斷的流水,四照花紮根於澗畔巨石之間,樹下有個稍平的石臺,花季後期,滿地滿池鋪著純白色的落花。
我愛捲縮身體,睡在石臺上,還原成一粒豆,一個胎兒醞釀的形狀一一這姿勢恰巧也像昆蟲化蛹的形態。對我而言,「化蛹」是昆蟲生命周期中最神秘陰暗的過程。無論是食性或活動範圍,完全變態前後的昆蟲,幾乎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個體。
完全變態發育昆蟲的最大智慧,乃將累積營養的幼蟲階段,和繁殖後代的成蟲階段,從時空上分隔開來;迥然不同的生理結構、生活環境和習性,有效地避免親子兩代的競爭,增加了整個族群的生存機會。
至於蟲在蛹中變態的時候,發生什麼事呢?幼蟲在蛹期看似安靜休眠,但與其說「休眠」,倒不如說牠正在經歷重生前的死亡。在蛹中,幼蟲體內大部份細胞會死亡,並溶化成一團漿糊;漢代班固 《白虎通・天地》說「混沌相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世界開闢前那元氣未分、模糊一團的狀態,大概有如蟲蛹內部。
然而,在這堆蘊含豐富營養的漿糊中,剩下的成蟲盤細胞會急速重組、成長、發育,並長出翅膀,最後破蛹而出,迎向更寬廣的美麗新世界。
古人對昆蟲的「羽化」極為艷羨,甚至落力尋找成仙之法,《史記・封禪書》提到戰國時期,燕齊一帶盛行「方仙道」,得道者能「形解銷化」,死後的屍體如蟬蛻變,生出羽翼,飛升成仙。
《尋牠2——香港野外動物手札》整個創作過程歷時兩年,期間無論個人生活還是社會環境皆曾發生巨變,Covid-19 疫情之下,人人無不似蛹中之蟲,動盪不安,卻又動彈不得,深刻體會內在的混沌與困惑。
凌晨五時鬧鐘響起,走出山邊,其時月亮退下,我們置身黎明前的無淵黑暗,卻發現天上繁星佈遍,發出繾綣星光,彷彿世道越暗,越突顯人性美善的光。六時,鳥兒開始鳴叫,天色泛著藍黑,正東方的山巒之上,雲霧抹記一筆橙紅,然後,太陽升起。為何大家都期待日出?是的,因為黎明來到的一刻,確實無比動人。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為《尋牠2——香港野外動物手札》序文,標題由編輯撰寫。文章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書名|尋牠2——香港野外動物手札
作者|葉曉文
出版|三聯書店(香港),2021.01
作品簡介|世上的動物,除了飛禽走獸,還有魚蟲。葉曉文在機緣巧合下開始在梅子林的農耕生活,於親身體驗後對自然生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她將告訴你,原來你眼中最可怕的動物:昆蟲,其實也有可愛的一面,牠們的獨特習性更為不少文人墨客所稱道;還有香港常見的魚蝦和貝類,在水中的牠們,又是怎樣生活成長的呢?翻開《尋牠2》,你將對香港這片土地上的動物世界有更多認識。放下恐懼和偏見,嘗試親近不熟悉的「牠」。
作者簡介|葉曉文,香港作家及畫家。愛好自然郊野,近年投身自然書寫,二○一四年及二○一六年出版圖文著作《尋花——香港原生植物手札》及《尋花2》,二○一七年底推出動物相關著作《尋牠——香港野外動物手札》,二○一九年最新作品為短篇小說集《隱山之人in situ》。繪畫及文字作品散見於報章及雜誌,曾舉辦個人畫展「花未眠」、「城市森林中的花與牠」及「在山上——筆記香港動植物」。亦曾跟私人機構、非政府機構、政府機構、學校等有不同形式的合作,舉辦如講座、畫展、野外導賞、創作坊等。二○一九年任荔枝窩梅子林村藝術活化計劃之壁畫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