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欣賞101|不東不西做自己 香港藝術家自成一格創本土混統美學
香港人以中西夾雜聞名世界:時尚服裝店會直接用法語「boutique」,咖啡廳會直呼法語「café」;粵語流行歌總是夾幾句英語「So I say I love you 只有愛恆久不枯」,連古裝電視劇都有「同朕check吓」、「啲餸O唔OK」等錯有錯著的英語對白,成為香港獨特風格。上一篇從港式飲食文化談到香港藝術「由中入西」與「由西入中」的特色,這一篇將會引領大家從港式語言文化走進香港藝術領域,一同感受香港藝術家在不東不西、不中不英的藝術氛圍下,怎樣踏上藝術殿堂。
(「混醬」腸粉大家都食過,香港的「混統」美學大家又知幾多?可以先玩這個MC遊戲,看看自己對「不東不西」的香港現代藝術風格了解有多深!)
舊時香港歌手邊跳邊唱「Stand up!你別再說要坐低」,去年還有最受歡迎歌手蒙著嘴唱「So I say I love you 花半秒唇齒工夫」,香港人的腦袋與嘴巴可謂久經訓練,忽中忽英就是香港文化傳統。
東西夾雜Chinglish 當道
「由中入西」的表現手法,以中國作畫技術為本體,配合西方概念創作,為香港藝術另闢蹊徑。另一方面,香港人習慣又用筷子又用刀叉,對於六七十年代香港藝術家大膽發揮水墨jam油彩、裝置車輪轉、焊接君子竹,「由西入中」大致不會陌生。對於中西藝術思想技法的交纏碰撞,可以在這篇文章中看到:
藝術欣賞101|中西合璧何止美食 香港藝術取西經同時融入中國哲理技法
呂壽琨、王無邪、韓志勳、文樓等等大師,「由中入西」又「由西入中」可說是東西夾雜,但倚天劍屠龍刀碰在一起,武林秘笈就是來自中西合璧。
小時候學習英文常被教導不可以說 Chinglish,中文說話考試又怕衝口而出用上英文單詞,總之中英夾雜就是不好,但誰又想到「不中不英」原來是香港傳統,甚至是藝術泉源?看看卜玉珍的《不中不英》,作品中的詞語全是從英文讀音轉化而來的港式「新詞」,有些詞語已成我們日常生活一部分。一句「坐喺梳化食奄列」,不知大家還能否分清是中是英?
就地取材乜都可以係藝術
當代香港藝術家的作品已經融會貫通,難辨中西。例如說自己是「下一個世紀藝術家」的「蛙王」郭孟浩,總是走在時代前端。他揮一揮衣袖,自動過濾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文化,新意源源不絕。
蛙王作品有水墨有雕塑,也有裝置藝術,甚至自己造字,發明「三文治字體」:用水墨技法在紙上同時書寫中文和英文,表面上是創造全新文字,實際上是畫了一幅中英夾雜的「水墨畫」。他不甘於一人之境,常常跳出工作室,穿著一套看似隨意搭配、貌似rapper的服裝,戴上不同飾物,走進人群裏,與群眾互動,一同即興創作。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寓樂頻道推出的【藝術欣賞101】系列,第十集:《香港藝術:不東不西 混統美學》就能看到香港藝術家如何「不東不西」,並在生活中取材創作:
不東不西創作新「東西」
香港藝術家來自五湖四海,亦有土生土長,可謂百花齊放。他們以藝術實踐扎根香港,在香港努力創作,努力生活,在不東不西的文化光譜與視野下,做自己喜歡的創作,掌握繼承中華文化養分的方式,汲取西方新思潮新概念,短短幾十年就為香港藝術確立獨特面貌與性格。
藝術家實踐的創作手法,不再拘泥於地域起源的定見、從概念到實踐的活力,而是積極結合生活與藝術,令每個觀賞與參與的人,都能從藝術家身上欣賞香港藝術另一個面向。這些面貌,不能只有我看到;今時今日只有香港人心神領會是不足夠的,要靠大家轉身射個三分波,開心share到國際線,讓香港藝術進入世界上每個人的視野裏。
*資料及相片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