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封記憶|果欄一帶民生舊貌記錄印證今日封區成效

撰文:轉載
出版:更新:

編按:近日,油麻地與佐敦一帶成為新聞焦點,各個媒體都派前線記者採訪。早於1980年代左右,已故英國歷史學家、旅遊文學作家 Jan Morris (1926-2020)留港調查,筆下《香港:大英帝國的終章》寫到當年香港各地密集環境,尤其油麻地的智慧與生命力。或許,Jan Morris 比許多管治者更了解當地文化?不妨重溫這位學者記錄過的香港......

香港從這頭到那頭到處可見熙熙攘攘的市場;新界的古老市集村子已經轉型成了密集的高樓大廈屋村區,然而在樓腳處卻照樣可見露天市集,帆布頂篷的攤販聚集在混凝土建築之間,販賣當地僅存農場出產的蔬菜水果,魚蝦,中國運來的豬,還有香草、工藝品、牡蠣、鴨子等。

文:Jan Morris | 譯:黃芳田

⿻⿻⿻ 油麻地民生今昔 ⿻⿻⿻

+19
廟街的攤子賣的都是最現代的產品:收音機、計算機、電腦、汽車引擎、錄影機、電視機、電話—─各種電路板和插頭以及接線盒形形色色的分電器、電纜全新的、二手的,冒牌的和正牌的,合法以及非法的,完整原裝的、拆散的、功能減弱的、重新組裝的。
Jan Morris(黃芳田譯)

位於新界西邊海岸的流浮山村莊其實是個很大的海鮮市場,街巷不美,兩旁擺滿了一個個水槽,裝滿了鰻魚或石斑,一盤盤螃蟹還有扭動的大蝦,而且還幾乎永遠有人推著很大車的牡蠣堵住了路,推車輪子在路面上混合了魚鱗的泥濘中發出很難聽的嘎吱聲。

《香港:大英帝國的終章》

中上環陡坡處荷李活道一帶以及名為樓梯街的層層台階通道附近,那裡的攤子就有已經落地生根的態勢,差不多從這個殖民地開始建立就存在了,後來又增添了各種二手貨店鋪。這地區就像大多數華人市集一樣什麼都賣,不過尤以古玩最為著稱,有時也賣絲綢、圖畫和各種不同價值的古董。很多學者仍然會不時來這一帶找珍貴書籍以及手稿,至於遊客,則很樂得來這個充滿儒家正直氣氛的環境中受騙。

每晚聚集在九龍油麻地廟街一帶、佔地很廣的夜市,就完全是臨時性的了。夜市夾雜著很多露天大牌檔,在明亮燈光下沸滾、冒著蒸氣,還有很多店鋪掛了一排排鳥籠,籠中鳥啁啾不停。
Jan Morris(黃芳田譯)

⿻⿻⿻ 油麻地民生今昔 ⿻⿻⿻

+12

另一方面,每晚聚集在九龍油麻地廟街一帶、佔地很廣的夜市,就完全是臨時性的了。夜市夾雜著很多露天大牌檔,在明亮燈光下沸滾、冒著蒸氣,還有很多店鋪掛了一排排鳥籠,籠中鳥啁啾不停。廟街的攤子賣的都是最現代的產品:收音機、計算機、電腦、汽車引擎、錄影機、電視機、電話—─各種電路板和插頭以及接線盒形形色色的分電器、電纜全新的、二手的,冒牌的和正牌的,合法以及非法的,完整原裝的、拆散的、功能減弱的、重新組裝的。

【延伸閱讀:解封記憶|早在香港死亡前 他們已為香港寫「遺書」|Jan Morris

精通電子產品的年輕人在這裡逛來逛去,透過厚厚的眼鏡審視著這些線路。家庭主婦在一盒盒電燈插頭中翻翻揀揀。有條北京狗在門口台階上盤著身體熟睡,還有個男人坐在店門外椅子上定定地看著電視,一名婦女在賣大湯鍋裡舀出的魚湯,另一個老闆則在賣血淋淋剖出的海龜內臟,還有染成黃色斬成一塊塊的雞;這一切景象夾雜著震耳欲聾的收音機響聲、變壓器明滅閃爍、賣湯老闆娘的吆喝聲、籠鳥吵雜的啁啾聲,沉睡的狗,以及開開心心熙來攘往的龐大人潮。

(本文獲出版社授權轉載,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