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英培安辭世|在新加坡開書店曾被捕也不怕 近年專注小說創作

撰文:森恩
出版:更新:

根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及草根書室社交媒體訊息,新加坡著名作家英培安於周日(1月10日)病逝,終年74歲。

英培安(資料圖片)

英培安1947年生於新加坡,祖籍廣東省新會縣。畢業於義安理工學院中文系,曾創辦《茶座》與《前衛》雜誌。曾在各地多個華文媒體撰寫專欄,香港有《明報》、《星島日報》等,並於多份文學雜誌發表,包括香港的《素葉文學》。著作連同譯本有近30種,分別於新加坡、香港(山邊社、普普工作坊)和台灣(唐山、爾雅)出版。中學時期(1960年代)先以中文詩歌創作開始,後以筆名孔大山練習多年,諷刺手法多變,工筆精品以1980年代結集出版物(小開度書籍)最為豐富。

作爲一名有良知、關心國家的文人,對於許多社會課題,他會勇於發表意見,並指出其利弊所在。他目光敏銳、思路清晰、文字冷峻,能將世間事物準確地勾勒出來。
馮清發〈談英培安諷刺風格的變化〉

英培安青年時期正值新加坡自殖民地統治到獨立成國的年代(馮清發語),其時創作文體廣泛,早年雜文最為人關注,諷刺對象偶與當地政權治下的生活所見所感呼應,亦有短篇小說創作。及後專注創作小說,並獲國家肯定:曾獲新加坡文化獎(2003)、新加坡文學獎(2004)、新加坡作家節「文學先驅」名銜(2018)等。近年最為人注目的小說作品為《騷動》、《我與我自己的二三事》、《畫室》、《戲服》等。小說大多有英譯本,《畫室》2013年出版意大利文譯本,2017年改編舞台劇。2019年出版長篇小說《黃昏的顏色》,2020年出版詩集《石頭》,是多年抱恙與康復之間努力寫作的成果。

政權專向知識份子打壓

新加坡華文並不屬於主流語言,英培安早在中學階段已有體會中文書寫怎樣不獲關注。1970年代,英培安創辦草根書室,為華文文學保存重要的空間;亦因書店讀者緣故,1977年11月,新加坡內政部的內部安全局,以《內部安全法》「連坐」式的手法拘捕英培安,多次釋放又多次拘留,變相囚禁數月,據悉,亦牽連其時與他一同辦雜誌的伙伴。

英培安曾居於香港,健筆專欄足可在當年香港生活。第一次是1980年代,認識多位香港作家包括舒巷城、許迪鏘、關夢南等。第二次居港是1994年,來到屯門居住,翌年回到新加坡,重開草根書室。香港作家董啟章曾在專欄分享他們在旺角碰面的片段,略可觀察英培安在香港的足跡。

英培安結識許迪鏘後,亦有將素葉文學雜誌和出版物帶到草根書室。今天新加坡文化界關注香港作家作品,可說是源於英培安生前對香港文學與作家的熱誠。

有老朋友稱英培安為全新加坡最笨的人,因為他不但從事文學創作,還開書店,搞出版。而他每當碰到什麼賺錢的機會,例如寫電台廣播劇大受歡迎,或者當上大書店經理而收入優裕,他每次都很快便辭退不幹,理由是要專心寫小說。
董啟章,明周專欄(2018)

英培安閱讀興趣相當廣泛。據馮清發論文指,英培安東西方文學著作都有涉獵:「他自稱受五四時期一些作家的薰陶;他欣賞聞一多、徐志摩等人的現代詩、梁實秋的散文、魯迅的雜文和小說。另外,還有李敖的評論、瘂弦的詩等。」從他雜文可見,亦有閱讀西方思想家和現代主義文學家痕跡如羅素、毛姆、薩特、加繆、弗洛姆、艾略特、卡夫卡等。

大概是一九八○年代初,不記得從哪兒讀到英培安的作品,知道他的一點經歷,就在《星島日報》上我的專欄裡寫了一下。這文不曉得培安怎樣讀到,他寫信到報館和我聯絡,由是開始了我們四十年的交情......
許迪鏘,2021

華文文學搖籃:草根書室

草根書室是新加坡文學及文化產地,英培安自1990年代重開至近年由三人(林仁余、林永心和林韋地)接手。曾任職草根書室店員的陳婉菁,亦因投入書店工作矢志開辦書店,創辦城市書房,去年底更與當地大學合作,邀請多位香港作家網上交流。草根書室可說是為新港兩地文化交流奠定重要基石。

英培安在港時對香港「二樓書店」的文化特色深感興趣,對偏離商業核心區、租金低廉、為特定顧客群服務的經營模式頗稱道,加上旅港期間常往返台灣,認為文史哲書籍能在台灣流行,也可在星洲生存,便再度萌生回星洲開獨立書店的念頭。
沈旭暉,信報(2016)

英培安近年接受香港媒體採訪,得悉他經歷數次病患,一一克服過來,並且勤寫長篇小說;時至2021年,病患帶走了這一位關心香港的新加坡作家。當年新加坡政府曾加害的年輕知識份子不屈不撓,多年後成為新港文化文學奇兵。英培安當年在香港媒體發表的文字,忙碌的香港讀者或者未及時過目;我們就在香港嚴冬回顧他歷年筆迹,在認識英培安的香港作家筆下追認一個我們已經不太認得的香港。

(綜合報道)

【延伸閱讀:新加坡草根書室栽種素葉文學保存香港|許迪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