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山蓄水池|無人視察亦無人負責 俹簁又有乜好怕喎?|來稿
來稿:畔永東
古來的人類就時常得過且過,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着「按指引處理」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俹簁」(音:乸西」)!
什麼是「俹簁」
有看過《低俗喜劇》的讀者都記得「俹簁」二字。「俹簁」,音「乸西」,指人做事得過且過、馬虎輕率、不認真,未至於業餘和像馬戲團(業餘可以做得很好,馬戲團亦很專業,一點也不俹簁),總之就是「是但求奇」。
按詹憲慈《廣州語本字》卷二十三中關於「俹簁」條目,本作「倚簁」,簁就是用於濾酒的清簁,可以去粗取細,去除酒的雜質,過去是仍指取精細之意,但現時意思則反轉,以不精細為倚簁。
網上亦查到另一寫法為「搻簁」。「搻」即用手拿,指到米舖買米時,店員直接用手「搻」米,而不用秤來量米的重量,被顧客認為馬虎;米中亦有沙石,需要用手挑走,但如果想省時,就用「簁」代替,但「簁」往往未能把所有沙石挑走,結果食飯時仍然有沙,所以用「簁」挑沙石就被認為是得過且過。
但什麼時候可以用「俹簁」? 主教山蓄水池事件就是好例子。
黑媽媽點睇呀?
此次「主教山蓄水池」風波暫告一段落,蓄水池也只是失去幾條柱,以香港的古物保育的佳績而言,已是不幸中的大幸,算是皮外傷。
跟大家說「唔好意思」的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指地下水缸在70年代中止運作,地下黑暗不應有人進入,希望大家理解其限制,古蹟辦被諮詢時,因為溝通上的失誤及敏感度不足造成問題。
這我就支持他了,嘩地下黑媽媽點睇先得呀?次次都要用電筒咪好麻煩?用乾電唔環保嘛。早上有點陽光時望兩望,就收工算吧啦。
但我真是想多了,因為連望都無望過。
古諮會前主席林筱魯受《南華早報》訪問,指古諮會多數只為地上建築評級,地下的很少看。奇怪了,不看又知是「水缸」,靠估?原來當時水務署指這個是「水缸」,而蔣志豪就指古諮會的指引中,水缸是屬不作評級的構建物,當理解為「水缸」,應用了當時的指引就作出判定。
謎底已經解開了,「水缸」原來是不包括在古諮會評估的,也就是說香港以後再發現「水缸」,無論是秦朝還是宋朝的,古諮會都可以直接跟古蹟說句「唔好意思」,因為一律沒歷史價值,簡而言之就是「在座咁多位都係垃圾」。
只要看到「水缸」二字,古諮會就可以左一句「呢單嘢唔係我跟開」、右一句「上一手同事都係咁講」,跳返part舞,之後收工:
按《香港01》報導,「活現香港」創辦人、食衛局前政治助理陳智遠指此事古蹟辦需負上責任,因其未有做好把關的角色,「無落site(地盤)去望,就算黑都要去照一照。」他指,單從蓄水池的興建年份而言,古蹟辦已經有需要再去翻查更多資料,批評古蹟辦「Hea做,係打份工心態。」
說太多了,簡單就是兩個字,「俹簁」。委員俹簁,看到報告直接跳走;程序俹簁,現場也不用去看報告就可以;制度更俹簁,「水缸」就不能有歷史價值?
但在此也想跟「掛萬漏一群組」古諮會打打氣,給點正能量:又唔洗真係道歉嘅,講句「你咁樣我好難做架喎」及「我唔想俾人話我越權囉」就可以了,反正都無人要負責,制度亦不用改,香港人都習以為常了,唔係咩?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