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惡魔坎卜斯由恫嚇小孩的惡靈 變北美反思節日過度消費的象徵
網上有個笑話說:「惡魔在地獄懲罰壞人,不就是在做好事嗎?」這在現實中也有呼應。聖誕老人的原型之一聖尼古拉就有一位助手坎卜斯(Krampus),外表像惡魔更會懲罰壞孩子。但這個奧地利民間傳奇為何會在北美變成熱潮,更在5年內推出11套電影?
什麼是坎卜斯
坎卜斯(Krampus)是奧地利與德國南部聖誕傳統中的一部份。聖尼古拉(就是聖誕老人的其中一個原型)非常慈祥,會用糖果與禮物獎勵好小孩;坎卜斯則是他的助手,幫忙懲罰壞孩子。因此,兩者不是「敵對」的,反而是像對拍檔。根據民間傳說,坎卜斯會在12月6日前夜現身,12月6日正是聖尼古拉節。
按維基語,儘管坎卜斯有許多變體,但大多數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多毛(通常是棕色或黑色)、有山羊的蹄和牛角、長而尖的舌頭、並且有尖牙。
坎卜斯帶有鐵鏈條,被認為象徵著基督教教會對魔鬼的束縛。亦有說坎卜斯攜帶著捆起的樺樹枝,並用它來拍打孩子。在某些描述中,樺樹枝被鞭子代替。有時,坎卜斯亦會背上麻袋或籃子,用以把邪惡的孩子淹死並運到地獄;一些較舊的版本提到壞孩子會被放進背包然後被帶走。
為何突然變得流行?
或者近一兩年,坎卜斯並不特別火熱,但在2010至2015期間,坎卜斯曾在北美地區掀起熱潮,在2013至2018年間已有11套電影相繼推出。坎卜斯是傳統故事人物,已有上百年歷史,為何突然會在這十年變得流行?
設計師 Monte Beauchamp 認為自己在推廣坎卜斯上應記一功。他在2004與2010年推出了坎卜斯的卡牌書,此書推出後大受歡迎。
除了有畫廊邀請他展出畫作,更有電影製作人找到商討書的版權。然後因為社交媒體與網上影片傳播,奧地利的「坎卜斯格拉茲慶典」就在網上流傳,使坎卜斯變得家喻戶曉 :
在美國如華盛頓及三藩市也有類似慶典,英國與德國亦會在12月7日前後舉行巡遊:
這類懲罰壞孩子的惡靈,在世上各處的故事中也有出現,Jumbee、Baba Yaga、Bogeyman 、「丫烏婆」也是類似角色。因為是家長以恐懼使小孩守規矩的「工具」,這些惡靈都是有方法避免的,例如不作壞事、聽話,而不像天災或者古希臘神話的災禍一樣難以迴避。
時至今日,坎卜斯「恫嚇」小孩的能力或已減退,所以坎卜斯再次出現,更像是對節日的過度消費與「一定要開心」作出反思。但有趣的是,坎卜斯的商品在熱潮下大賣,使整件事顯得有點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