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徐悲鴻2億名畫 農耕圖寄意全民皆戰士
今天是抗美援朝(1950-1953)七十周年,這場冷戰首場揭幕戰,時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立國初期,全國上下由援助到文宣都高度參與。當年中國主流軍事題材畫作,為了配合官方意識形態,大多是給人剛猛向上,戰意極濃的印象;唯獨畫壇大師徐悲鴻的《九州無事樂耕耘》,別樹一幟,完全沒有任何軍事形象張揚,卻宣揚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思想。
徐悲鴻 九州無事樂耕耘
鏡心 設色紙本
1951年作
150×250cm
徐悲鴻(1895-1953)是近代中國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曾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較多人熟悉的作品有《奔馬圖》、《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圖》等等。《九州無事樂耕耘》是徐悲鴻一幅創作於1951年的農耕題材作品,這種人與動物相結合的宏幅巨製在他的創作精品中屬極為罕見的。1951年郭沫若(1892-1978)在莫斯科被授予「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金質獎章」。徐悲鴻獲悉後,抱病為郭沫若繪製了這件150×250cm的宏幅巨製。該畫不僅是徐悲鴻在1949年後最大的一幅作品,而且他把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時政題材寓於其中,可謂其晚年代表作。作品完成後,徐悲鴻便立刻送給了郭沫若,屬國家一級文物。
《九州無事樂耕耘》與當時主流的軍事題材美術作品不同,並沒有激昂上揚,戰爭硝煙的軍事元素。畫中只有兩個老人和一位婦女在「樂耕耘」,牛與三個人依次漸遠,漸小,取用西畫中焦點透視的原則,忽視了遠景的描繪,僅以數筆鬆散的淡墨表現出泥土地的模糊影像,進而使視覺焦點仍集中在農耕場景上。畫面右側是一棵樹幹粗壯的柳樹,其樹杈呈「V」字型向上生長,不過畫面只截取了柳樹的局部,將畫面分割成三部份,造成空間分布的豐富性。同時,柳樹與人牛隊伍又基本上是垂直的,這就使整體構圖雖簡單,但在穩定中富於變化,變化中趨向穩定,拓展了中國畫的空間表現力。
作品題目取自歐陽修《寄秦州田元均》:「近來邊將用儒臣,坐以威名撫漢軍。萬馬不嘶聽號令,諸蕃無事樂耕耘」。徐悲鴻把這首邊塞詩最後一句,由「諸蕃」改為「九州」,把原來歐陽修的「萬馬不嘶」、要「聽號令」的軍事形象隱去。徐悲鴻移用這詩,結合詩意和當時中國的國情,表達在韓戰如火如荼之際,國內雖然安定和平,但大家仍然積極進行生產,一方面是為了國家之強大,一方面也是為了支持韓戰,因此「農夫農婦皆英勇戰士」,故而此作不僅映射出時代信息,且具有象徵意義。
這幅傳世名作創造了徐悲鴻個人三次拍賣紀錄,拍賣價格也由1996年中國嘉德春拍中的拍賣成交價為192.5萬元(人民幣,下同),北京榮寶拍賣有限公司2004秋季大型藝術品拍賣會1705萬元,再到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11年秋季拍賣會2.6億元,成交價數倍的飛躍。
【徐悲鴻其他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