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約吉場後】彭秀慧 X 梁天尺 論疫情下舞台表演生態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疫情下,許多產業受到嚴重衝擊,藝文產業亦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影響,表演劇場面臨演出取消、延期或退票等狀況,劇場工作者除了失去收入外,業界也開始反思舞台工作今後應何去何從。早前,由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與「非常林奕華」聯合製作的《一個邀請:人約吉場後》劇場錄像系列,便請來30位香港演員獨自走入尚未重開的劇場,站在舞台上面對空無一人的觀眾席攝錄演出。面對空無一人的劇場,眾演員反思了自身與舞台關係,並重新探索香港劇場表演舞台今後何去何從。
採訪:賴家俊
照片:西九文化區管理局

自由空間及非常林奕華呈獻《一個邀請:人約吉場後》 (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劇場內,空間、演員和觀眾是三角缺一不可元素。《人約吉場後》讓30位演員不經綵排,在觀眾缺席下獨自走上舞台,即場演出訴說內心的想法,每位演員的成長經歷,讓30個表演都以不同面貌展現,有靜謐無語、有悲喜交集、有殷切期盼。反樸歸真,讓大家回看表演是怎麼?

演員:我好掛住觀眾

「我好掛住觀眾!」參演者之一梁天尺總結刻下的感受。

梁天尺的演出其中一幕是他獨個兒在台上大力拍掌,讓掌聲在空蕩的空間迴響。他表示,以前很少切實感受劇場的寧靜,觀眾是在不同時刻報以掌聲回饋演出者,而掌聲也是讓演員跳出表演的指示。這次他自己一人拍掌獨鳴,與一眾觀眾此起彼落掌聲相比,顯得零單而寥落,孤單的掌聲洗刷台下每一個空蕩的觀眾席,讓自己憑此感受當下空間。

自由空間及非常林奕華呈獻《一個邀請:人約吉場後》 參與藝術家:梁天尺 (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他回憶早前參演了一個與疫情主題有關的網上表演,他透過網上直播形式,獨腳戲向二百名「觀眾」演出,過程讓他感到十分孤獨。「因技術問題,大部份觀眾都沒有開啟視訊畫面,我無法從聲畫知道觀眾的反應,無法知道他們是否專心,網上演出沒有了與觀眾間的橋樑。表演期間我要向觀眾傳遞眼神,觀眾在屏幕看到我望他們,但其實我只是望著一台屏幕,沒有真正觸及他們。」

反思現有制度收入模式

對舞台演員來說,每次演出都是與觀眾的「約會」。表演者之一彭秀慧表示,十年來自己以多套獨腳戲與觀眾建立了關係,每一次觀眾都期待她做怎麼,亦讓她可以隨心自在創作。舞台上有燈光、音響、導演等等,但最重要的還是在這空間內觀眾與演員的關係,劇場演出唯獨沒有了這層關係便不能成立。

自由空間及非常林奕華呈獻《一個邀請:人約吉場後》 參與藝術家:彭秀慧 (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這幾個月來,不少舞台從業員為生繼而要另謀他就,這段期間或者是為了下一次再踏上舞台的歷練。彭秀慧對同業窘境身同感受,但勉勵大家這段時間不應沮喪,更要發揮演員本應自豪的靈活性。「我一畢業便從事舞台創作,經常覺得自己人生經驗不夠,亦只能看戲想像世界。切實的體驗可以讓自己開眼界,大家可以在這離開崗位做其他工作時間,從中找出得著,再豐富自己演出。」她表示待疫情過後劇場重開,已走出去的同業若惦念劇場,可以重回舞台,又或已經在另一範疇找到新天地,走新的發展。

而梁天尺則表示,疫情下所有演出暫停,正好反思過往制度如何限制大家創作上的彈性。「過往大家很依賴政府資助演出,或者由這資源下的教學班收入,某種慣性讓大家依賴恒常資源。」疫情下大家不斷嘗試不同方式的表演形式,為何有疫症才會讓大家想起劇場以外的表演空間?「這次疫情影響很大,但往好的方向看這是一個刺激,讓大家去回應。若想繼續讓表演和社會有連繫,不能不想方法應對。」

各位可以到官方YouTube頻道,重溫30位演員於《人約吉場後》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