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室】戰後東京爵士樂重地 群星打造New Latin Quarter傳奇

撰文:游大東
出版:更新:

戰後東京,花樣年華,活地亞倫的《情迷聲色時光》(Café Society)每晚真人演出!「舞台」名字叫New Latin Quarter,是座落東京千代田區永田町的知名夜總會,論級數,比昔日灣仔的杜老誌厲害得多,皇室貴族、政商名流、演藝紅星、體壇名人,甚至江湖中人統統雲集於此,通往銷金窩的大門成為身份象徵。場內氣派奢華、聲色犬馬,反映日本正值經濟騰飛的美好時代。
台下夜夜笙歌,杯觥交錯折射出迷幻光影,長夜未央,台上繼續編寫日本爵士樂歷史。時光倒流半世紀,1963年2月22日,一代爵士天王Nat King Cole老遠由美國飛往東京,踏上這個華麗舞台,獻唱《Quizás, Quizás, Quizás》和《Unforgettable》等十多首金曲,每人「天價」收費5,000日圓,依舊一票難求。兩個月後,「爵士樂之父」Louis Armstrong與其樂隊站在同一位置演奏高歌,由開場的《When It's Sleepy Time Down South》唱到壓軸的《When The Saints Go Marching In》,他那別樹一幟的「豆沙喉」歌聲繚繞半空,觀眾陶醉萬分,全場寂靜,時間彷彿停頓。
兩大爵士巨擘同年現身,彰顯New Latin Quarter的國際地位,曾任社長的山本信太郎,3年前推出著作《愛上昭和年代的New Latin Quarter》,以文字記載這家夜總會的輝煌事迹和真實見聞,附以大量珍貴圖片,讓這個幾乎淹沒在日本歷史洪流的都市傳說,重現讀者眼前。
(去東京聽爵士樂系列三之三‧完)
製圖:馬加樂;協力:秦韵琪、何阿嵐

因為有美軍進駐日本,當地的爵士樂文化發展於二次大戰後如雨後春筍般蓬勃,市場潛力龐大,吸引很多一流爵士樂手越洋來到東京演出,圖為爵士鼓神Art Blakey與其樂隊(Art Blakey & The Jazz Messenger)於1961年演出時的情況。(圖片來源:kalamu.com)

承接上回,1926年的聖誕節,大正天皇駕崩,從此扭轉日本爵士樂文化的發展走向。就算大喪期間,大阪的歌舞廳聽聽話話取消所有新年慶祝活動,兼且停止播放音樂(意即休市),然而政府為打擊日漸興旺的跳舞文化,依舊「方丈」上身,1927年3月要求歌舞廳實施新政策,後來發現指令難以實行,索性勒令全市的歌舞廳於1927年12月26日關門大吉,一班要搵食的爵士樂手,只好由關西轉戰關東,往首都東京尋找新機會,曾譽為「日本的芝加哥」的大阪,其爵士樂文化的一哥地位不再。1929年,Florida歌舞廳(Furorida)在東京赤坂溜池開業,著名導演溝口健二執導的電影《東京行進曲》同年上映,帶有怨曲色彩的同名原聲大碟,經佐藤千夜子唱紅全國,走進尋常百姓家,開展日本爵士樂文化的全民普及新時代。

參考《《愛上昭和年代的New Latin Quarter ─ 夜店東主創造戰後娛樂事業》一書封面以及Hotel New Tokyo的歷史圖片,可以見到New Latin Quarter的門口就在酒店的左方,可惜1982年酒店大火釀成33人死亡,其後受東京政府停業處分,建築丟空,New Latin Quarter則於1989年結業。(網上圖片)
New Latin Quarter當年斥資1.4億日圓豪裝,格調極之華麗,遠望天花和舞台,整體視覺效果甚有氣勢。(diskunion.net)
這張圖片能夠正面望向舞台位置,才發現其面積原來並非想像般大,卻因為曾有多位天皇巨星在此演出,成為日本戰後最重要的演藝重地。(網上圖片)

日本爵士樂發展二戰陷低谷

往後10年,爵士樂文化在日本獲得長足發展,成為潮流時尚,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再度掉進「低谷」,當時的軍政府認為爵士樂源於美國,屬於「敵人文化」(Enemy Music),因而加以禁止,絕跡民間。1945年美國向廣島和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日本戰敗投降,二戰結束,美國接管日本,美軍派駐當地,爵士樂再次乘着阿美利堅文化湧向日本,而且力度更強:餐廳、酒吧、電台都輕易找到爵士樂的蹤影,「方丈」一度打擊的跳舞文化亦從此復興,自此日本的爵士樂文化根基更穩。【閱讀室:1927年日本爵士樂變天 大阪方丈出手重地東移】

去到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由1954年的「神武景氣」(意指日本戰後首個經濟繁榮期,由1954年年底開始直至1957年5月,長達31個月,於是新聞界以日本神話中首位天皇「神武」命名之),到1964年東京舉辦奧運,日本經濟飛騰,國民消費力強勁,主打爵士樂的消遣場所陸續出現,更邀得美國一流爵士樂歌手和樂手越洋演出,成為上流社會、政商名人彰顯地位、財氣、人脈的銷金窩,當中海外馳名的東京夜總會New Latin Quarter,成為一眾老東京讚嘆不已的戰後繁華傳奇。

山本先生的書中,刊載了Nat King Cole與妻子Maria Cole(左一)到訪東京演出期間,曾與兩位日本著名職業棒球手長嶋茂雄(左二)和藤田元司(右一)等人一同吃飯時的照片。(圖片來源:diskunion.net)

逾億日元打造的銷金窩

恰似活地亞倫新作《情迷聲色時光》的劇情,男主角Bobby Dorfman(Jesse Eisenberg飾)繼承長兄Ben Dorfman(Corey Stoll飾)在紐約開業的夜總會Café Society,台上有爵士樂隊演奏、歌手獻唱,台下總是座無虛席,銷金窩夜夜笙歌,是國際大都會的繁華指標,教外人仰慕不已,這種璀璨亮麗的畫面,同樣可以在New Latin Quarter找到。

1959年年底開業,座落千代田區永田町、現時東京地下鐵赤坂見附站旁Hotel New Tokyo的地庫,室內裝修極致豪華,工程費總額高達1.4億日圓,面積多達600平方米,枱數300張,職員200人,單是陪酒女郎已佔逾半,而且收費不菲,堪稱彼時全東京最有號召力的國際級夜總會,而1963年轟動全日本的力道山刺殺事件,更為這裏添上傳奇色彩。

後世稱為「日本摔角之父」的力道山乃New Latin Quarter的常客,因其暴躁性格而招來殺身之禍。(網上圖片)

力道山刺殺事件 轟動一時

日籍韓裔的力道山,人稱「日本摔角之父」,這位一代宗師為當年將摔角運動引進日本的先鋒,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叱咤一時的民族英雄,他跟已故知名演員高倉健和勝新太郎,以及著名棒球手長嶋茂雄一樣,都是New Latin Quarter的常客,最喜歡知名鋼琴家Earl Grant的演出。1963年,正值力道山的職業生涯高峰,單是當年5月24日他與「毀滅者」(The Destroyer)在擂台上60分鐘對戰,電視全程直播,創下67%超高收視紀錄(參考日劇《半澤直樹》於2013年9月播放大結局當晚,關西錄得破紀錄45.5%平均收視)。

不過赫赫威名背後,力道山是個性格暴躁、喜怒無常的人,一街仇家,結果招來殺身之禍!同年12月8日,當晚力道山來到New Latin Quarter出席晚宴,其後在門外遭黑幫「住吉會」分支「住吉一家」的成員村田勝志刺傷,力道山被送往醫院急救後無恙,惟他不聽醫生勸告,出院後未加節制:猛飲水、狂喝酒和吃壽司,令傷口感染細菌,情況急轉直下,刺殺事件發生後一星期,力道山因化膿性腹膜炎逝世,終年39歲。

1963年5月4日出版的《Billboard》周刊報道Nat King Cole在New Latin Quarter演出的收費為5,000日圓,依舊座無虛席,一票難求。(books.google.com.hk)

真人版Bobby Dorfman著書憶夜店見聞

人來人往,New Latin Quarter熱鬧依舊,華燈初上,當時的社長山本信太郎,便要在衣香鬢影、紫醉金迷、歌聲繚繞的世界中穿梭,敢情是《情迷聲色時光》的真實版,雖然現實中不知誰是Vonnie,但山本先生絕對稱得上是Bobby Dorfman的真人版。

2013年5月,他推出著作《愛上昭和年代的New Latin Quarter ─ 夜店東主創造戰後娛樂事業》(昭和が愛したニューラテンクォーターナイトクラブ・オーナーが築いた戦後ショービジネス,簡稱《愛上昭和年代》),是繼2011年9月的《東京Under Night》(東京アンダーナイト)後,第二本有關New Latin Quarter的專書。山本先生用筆尖娓娓道出昔日任職大班的所見所聞,包括最令爵士樂迷期待、曾在台上演出的金鑽巨星陣容。

書中超過300頁內容,共分4個章節、後記和附錄,刊出逾150張珍貴圖片,包括當年在New Latin Quarter舉辦Live Show的宣傳海報、小冊子,以及只會送給客人的小單張,其中一張1964年派發的宣傳單張,列出New Latin Quarter開業5年以來,曾在台上演出的海外嘉賓名單,真是粒粒皆星。Nat King Cole、The Platters、Louis Armstrong、Patti Page、Julie London、Earl Grant和Harry James,往後出現的還有Helen Merrill、Tony Williams和Connie Francis等等,統統都是無法重現、令人妒忌的陣容。

山本信太郎(圖中)是New Latin Quarter的社長,多年來穿梭於名流和各界猛人之中,長袖善舞,好比活地亞倫《情迷聲色時光》的Bobby Dorfman真人版。(YouTube截圖)
Nat King Cole與Julie London分別於1963年和1964年在New Latin Quarter演出,然而現場錄音專輯足足要到2013年才推出市面。(網上圖片)

現場錄音半世紀後才曝光

當中最經典一場,莫過於1963年2月22日的Nat King Cole演出,獻唱《Quizás, Quizás, Quizás》、《Stardust》、《And The Angels Sing》和《Unforgettable》等十多首金曲,據同年5月4日出版的《Billboard》雜誌報道,當年要一睹這位天王的風采,盛惠5,000日圓(現時折合約372港元),參考60年代初期的大學畢業生初入職月薪僅8,000日圓(折合約595港元),堪稱天價,但依舊場場爆滿,無數觀眾要吃「閉門羹」,多多錢也沒得看。

奇怪的是,這次演出原來有現場錄音,卻從沒推出唱片,直至2013年,日本唱片公司NLQ Entertainment才令這段彌足珍貴的錄音重見天日,以「Live At New Latin Quarter」的名義推出系列專輯,除了Nat King Cole,還有Louis Armstrong和Julie London等一代爵士巨星,在同一舞台上的現場演出錄音亦一併「出土」,足足遲了半個世紀,書中第一章「戰後音樂史、發現貴重而未曾發表的Live音源」之中,山本先生向讀者解釋這些珍貴錄音如何出土,再印製CD,然後推出市面的整個過程。要為現場演出錄音看似簡單,但要達到最佳音質,得靠音響工程師的努力,所以同一章山本先生亦記載一班「建築音響學」的專家如何設置咪高峰,創造出令人一聽到會覺得震撼的超強勁聲音。

「Live At New Latin Quarter」現場錄音專輯系列的宣傳短片:

圖左:攝於1993年的Hotel New Japan,當時整幢建築在火災發生後已丟空逾10年。圖右:酒店拆卸後,2002年原址重建為The Prudential Tower,絲毫找不到昔日的痕跡。(網上圖片)

創立30年後結業 淹沒在歷史洪流

第二章「戰後流行音樂的發展與Night Club Show」,山本先生則談及New Latin Quarter會長吉田彥太郎(標題稱吉田為叔父)這個人,以及美國電影音樂對他的深遠影響。第三章「Big Musician的舞台背後」,山本先生憶述「Club Show黃金時代」的昭和30年有何事發生,亦談到史上最強的Club Show值多少錢、美國著名爵士樂手Chubby Checker到日本演出竟然掀起一場海外勞工大戰等事情。第四章「Show與商業結合的奧妙」,山本先生記載日本歌壇天后美空雲雀為New Latin Quarter開業30周年(1989年)的演出經過,說來巧合,這位一代歌姬在演出的同年病逝,跟這家傳奇夜總會結業的年份一樣。

事緣1982年2月8日凌晨,New Latin Quarter所在的Hotel New Japan發生大火,導致33人死亡,其後酒店遭受當局處分停業,整幢建築荒廢,New Latin Quarter私下繼續營業,直至1989年,當時夜總會的大老闆櫻井義晃決定結束夜總會生意。此後,這幢酒店繼續丟空,地皮易手,直至1996年拆卸,幾經轉折,原址於2002年建成樓高38層的商廈The Prudential Tower(Tokyo),從近照可見,昔日夜總會的痕跡丁點也找不到,New Latin Quarter的傳奇已淹沒在歷史洪流之中。

出版社為隆重其事,特別製作15分鐘短片上載至YouTube,讓讀者可以感受New Latin Quarter的奢華氣派。

山本信太郎所寫的《愛上昭和年代的New Latin Quarter》之中,刊載New Latin Quarter昔日的宣傳單張,左邊更可以見到曾在店內演出的巨星名單一覽,是非常珍貴的資料圖片。(diskunion.net)
《愛上昭和年代的New Latin Quarter》亦將多張山本先生珍藏的Live Show演出門票和小冊子向讀者分享。(圖片來源:http://diskunion.net/)
(網上圖片)

《昭和が愛したニューラテンクォーター ナイトクラブ・オーナーが築いた戦後ショービジネス》

出版:DU BOOKS

年份:2013年5月

作者:山本信太郎

售價:2,700日圓(約201港元)

*如欲購買,可向本港書店查詢訂貨安排,亦可直接於網上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