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歷史】漢字難學文盲漸多 世宗大王倡諺文成功改變韓國社會
編按:去過韓國或看過韓劇的都不難知道古代韓國是書寫漢字,但到底韓文是如何發展出來的?下文作者就為大家介紹韓國的發展故事。
【01撐場為開放式自媒體平台,點擊此處進入01撐場及發表作品吧!】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古代韓國人都懂書寫漢字? 世宗大王創造韓國諺文後的社會改變」,刊於01撐場】
今天的韓國人主要以諺文為書寫工具。在發明諺文之前,韓國人原本都使用漢字,尤其是貴族和文人君子這類菁英均能掌握漢字這種書寫系統;由於漢字筆畫多,而且字款龐大而複雜,對於大多數從事勞力生產的老百姓來說,漢字難以掌握,亦沒有足夠時間去學習,因此古代的韓國人有很多文盲,一般百姓難有上升空間,更不用提社會平等這類議題。
直至後來韓國出現一位被稱為「最偉大君王之一」的世宗大王(1418年至1450年在位),他召集一批學者,下令創造簡單又具系統性的諺文字母——諺文有10個元音和14個輔音,能全面的記錄朝鮮語的語音,一般百姓均能輕易地掌握諺文。當時有句話說:「聰明的人一個早上就可以學成,愚昧的人在十天內也可以學會。」對於今天努力學習韓文的莘莘學子們,這句話自有誇大之虞。諺文的發明一來方便印刷,亦易於儲存於計算機中,因而諺文的出現對於減少社會文盲、促進出版事業發達的貢獻甚大。
諺文由發明直至全面推行並非順風順水。在1443年,眾多使用漢字的朝鮮文人和兩班貴族都猛烈批評這項文字改革,因為他們認爲拋棄漢字就等於失去中國文明,而成為夷狄之邦。例如當時的學者崔萬里便說過:「自古九州之內,風土雖異,未有因方言而別爲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類,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無足道者……歷代中國皆以我國有箕子遺風,文物禮樂,比擬中華。今別作韓文,舍中國而自同於夷狄,是所謂棄蘇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豈非文明之累哉?」。他們當然反對,因為若韓國全面推行諺文,廣大百姓有了學識,當然足以動搖這班知識份子、達官貴人的地位。
在朝鮮文人和貴族的抵制下,韓文直到20世紀才被廣泛使用。在李承晚時期一直到朴正熙上台為止,韓國人都是以諺文和漢字混合書寫為主,直到1970年後才慢慢轉以純諺文書寫的方式為主。韓文的發明大量地減少文盲和促進知識的傳遞,進而推動韓國政治、經濟及文化的發展,世宗大王也得到後世的愛戴。
韓國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十分重視民眾識字能力和基本知識的國家,在1945年,該國只有5%的人口接受過中學及高等教育,直到1990年代已超過了90%。歷屆政府開始視教育為國家發展的必備條件,並依照教育平等政策,大幅增加全國學校數量,所以才有今天聞名世界的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和延世大學。
內容提供:蝦你先生
看更多01撐場相關文章:
【現代詩派】現代詩在台灣文學中的重要地位 「三大詩社」及其代表人物
【01撐場為開放式自媒體平台,點擊此處進入01撐場及發表作品吧!】
(以上文章內容為用戶提供,並不代表香港01官方立場及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