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樓文化】喝茶地方不止有茶樓? 香港百年飲茶文化進化史!

撰文:開卷有益
出版:更新:

編按:「飲茶」亦稱為「品茗」,是由中國廣州傳入來香港的飲食文化。在香港,歷史最為悠久的茶樓便是「蓮香樓」,營運了足足92年。上年二月「蓮香樓」卻宣佈結業,惟幾位夥計因不捨之情,而接手了「蓮香樓」,並改名為「蓮香茶室」。就讓我們看看這本書對飲茶文化的闡述吧!

粵式茶樓的發展

早在三十年代的香港,喝茶的地方有茶室、茶樓以及茶居之分,其中以茶室的價位最高,是為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士紳、商人和自由職業者提供飲茶服務的場所。陸羽茶室便是由馬超萬及李熾南於1933年創辦至今超過八十載的茶室,它位於中環的士丹利街。茶室以陸羽命名是由於陸羽是中國一位茶聖,對茶甚有研究,而茶室的二樓亦放置了一個陸羽像。

至於,最廣為人知的蓮香樓則位於中環的威靈頓街,它的裝潢與內部的桌椅均保留了以前舊式的設計。電影《花樣年華》也曾被「蓮香樓」的懷舊氣息所吸引而在此取景。而在五十至六十年代間,蓮香樓亦設有夜茶和歌壇,客人可以一邊品茶,一邊聽歌。直至六十年代,這種風氣才開始被淘汰,而蓮香樓亦取消了這類活動。

營業模式的轉變

原來,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茶樓、平民茶居和酒樓都會各自分時段營業。當時的茶樓和平民茶居只會經營早午市,而酒樓則做筵席,兼辦了晚市。以前的酒樓由清晨4點便開始營業,而8點則為高峰期,不少上班族都會前來喝早茶。而中午時段,則是不少商人的應酬之地。下午三點三,又會有客人前來休息,4點便會正式關門。戰後的酒樓會兼營早午市,可惜到了90年代,不少酒樓面臨劇烈的競爭和市區改建而結業。對比起現時的酒樓,雖然懷舊的氣息逐漸消逝,但現今的營業模式是兼營了早、午和晚市。

戰後的酒樓會兼營早午市,可惜到了90年代,不少酒樓面臨劇烈的競爭和市區改建而結業。(Photo by Van Thanh/Unsplash)

飲茶文化的轉變

以前,香港的茶樓文化除了強調「水滾茶香」外,同時要求「一盅兩件」,即是一盅茶再加上兩件點心。這樣的飲茶文化反映了廣東人注重「吃」,而且深愛嶺南飲食文化所影響。以前的人會說:「上茶樓」或「上酒樓」,但現今的人則會說:「去飲茶」。至於,在口味的追求上,部分茶莊的客人會追求耐泡醇厚的茶,而一些原本喝鐵音的茶客也會因為上酒樓而轉變口味,喜歡普洱。

以前的人會說:「上茶樓」或「上酒樓」,但現今的人則會說:「去飲茶」。(資料圖片)
《香江茶事》封面。(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以上內容節錄自《香江茶事》。

作者:林雪虹等編著

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