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中大教授抱恙仍心繫社會 以貼地方式說情緒心理問題

撰文:學人搞社創
出版:更新:

編按 : 很多人會說大學是個象牙塔,但是中大心理學系麥穎思教授卻從學生及她們所成立的「說書人」,得到了面向大眾的機會,並以大眾喜愛的方式去關注公眾的心理健康並宣揚反歧視訊息。且看學人搞社創訪問麥教授的得着。(文章題目經編輯修訂,原題為:麥穎思—以人情味消除精神病偏見與歧視 說書人升級社企路)

來到中大信和樓辦公室跟麥穎思(Winnie)教授見面,打開房門,Winnie隨即放下手上工作,親切地跟我們打招呼。比起兩個月前見她,患病正接受治療的她又瘦了一圈,倒是精神不錯,仍是笑臉迎人。

Winnie是中大心理學系教授,2015年跟當年的學生、現為臨床心理學家李昭明(Amanda)成立「說書人StoryTaler」,希望透過精神病經歷人士說故事的形式,推廣反歧視及關注心理健康。專頁憑着出色的插畫及貼地的文字,在社交媒體迅速引起不少人關注。

說書人現時骨幹成員:Amanda Li(左)、Prof Winnie Mak(中)及傅靖汶(右)。後者亦是Winnie的學生,現正攻讀臨床心理學碩士。Amanda Li亦在9月開始於中大修讀心理學博士。(圖:ORKTS)

「感謝她帶我走出象牙塔」

「Winnie一直對精神健康及反歧視做很多研究,自己十分同意她的理念,當時在思考可否再做一些落地的事。」Amanda憶起2015年夏天的那份初心。

由大學本科開始,Amanda一直跟隨Winnie做研究。2015年攻讀臨床心理學碩士期間,有感坊間對於精神健康的討論太過「專業主導」,忽略復元人士的聲音,Amanda於是向Winnie提議,邀請一班有親身經歷人士共同推廣當中理念,促成她們口中的「共建模式」。

多名「說書人」成為她們最珍而重之的義工成員。Winnie提起這班素未謀面,卻為着同一信念無私付出、甚至幫忙撰文出書的同行者,更加感動至一時眼泛淚光。

「我很感謝Amanda帶我走出象牙塔。」言談間感受到一份深厚的師友之情。雖然自嘲出走象牙塔,Winnie其實一直都在學界與社區之間游走,絕對不是「深山」學者,不過在以往的社區教育,她接觸的多以機構學校等為主,「這次是首次直接面向大眾。」與民間直接對話,也是各界均需要學習的課題。

「偏見是源自不了解。」Winnie指出。她引述研究指,透過親身接觸,以第一身視角,立體去了解一個「活生生的人」,最能有助破除誤解與偏見,以至歧視。於是團隊每年兩次舉辦「說書日」或獲邀到機構企業分享。

「我自己都有過精神病經歷。」在美國長大的Winnie表示,自己中學及大學時期曾經有過十年焦慮抑鬱,亦經歷過被歧視,很能體會復元人士的感受,因此很重視在討論的過程,加入他們的聲音。「我是蠻不屑專業主導的。」身為專業人士的Winnie笑說。

說書人擅長以清新插畫配搭簡潔文字教育大眾,容易引起網民共鳴。(圖:說書人)

重視文字的力量

「他們不是 “Case”, 而是獨特的成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不同的感受。」Amanda 指出,她們明白文字的強大影響力,尤其說書人是「食Facebook大」的,因此她們對文字運用十分敏感及執着,確保一字一句符合理念。

例如她們曾經協辦一個情緒支援工作坊,名為「有種陪伴叫做煮個麵你食」,分享如何關心情緒受困的朋友。「我們不會說『幫你煮個麵』,因為陪伴不是一種『幫忙』,而是『同行』。」Amanda表示。

Amanda是撰寫貼文的主要「小編」,「我曾經一段時間手機卸載了Facebook,因為覺得影響我精神健康。」但後來有感「小編」的觸覺減弱,於是又重新裝載。的確,Amanda自言閒時喜歡瀏覽連登網,用字除了要求專業、考慮復元人士的感受之外,其貼近年青人的潮語運用相信亦是專頁成功的要素之一。「我都學了不少中文。」Winnie自嘲不時以為潮語是錯誤語法而鬧出笑話。

說書人2018年底在中環舉辦I am not fine Exhibition,等入場觀眾排成人龍。(圖:說書人)

學者的換位挑戰

展望未來,說書人剛成立社企,希望運用商業手法繼續推動其理念。「其實都是一個大挑戰。」Winnie坦言學術界的作風往往低調,不太標榜成就,但商業世界則相反。「我們不能太謙遜。」不過Amanda強調,她們亦不想效法某些公司「吹到好大」的路線,需要有個平衡。

提起可持續營運目標,除了希望增加企業及機構的培訓和工作坊之餘,「我們希望說書人可以成為一個平台,讓一眾擁有不同天賦的有心人,發揮所長之餘,同時賺取有尊嚴的收入。」Amanda表明公司未來願景。

訪問來到尾聲,談及Winnie病情,筆者戰戰兢兢,生怕觸及「地雷」。「我非常喜歡談論!」料不到戴着口罩的Winnie爽快答道。她說,由發現徵兆到確診乳癌,均在5月短短兩星期內發生。「坦白說,一開始有懼怕,但好快欣然接受。」「我以為50多歲才會有中年危機,想不到40多就有了。」

上圖在5月拍攝,當時Winnie還未開始化療,「幸好一早拍了照片。」她在訪問當日笑說。(圖:ORKTS)

患病路上自我「知識轉移」

患病多月以來經歷過爸爸入院,自己要做學生證婚人等事件,令她體會人生自有起伏,沒什麼大不了。她甚至形容感覺似是 “Rebirth”,因為同期有許多新的開始,包括成立社企、家裡裝修、建立新事物等。「生命都是無常的,下半生做自己想做的事。」她樂觀處之。

她開玩笑指,「這段時間將知識轉移至自己身上」,因為她會很喜歡「睇文」,她會翻閱文獻了解這個病,跟着建議做運動。心情未有太受病情影響,「反而是這段時間的社會事件好困擾我,我晚晚看現場直播(示威片段)。」

患病之後,醫生建議要多休息,Winnie雖然減少了教務工作,但仍不時回校工作,在家也繼續回覆電郵,「做嘢反而會幫到我睡眠。」她強調仍然會參與說書人的事務。訪問完畢,她們繼續開會下一場討論。

說書人小百科

創立年份:2015年,2019年成為社企

創辦成員: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麥穎思(Winnie)教授以及臨床心理學家李昭明 (Amanda)

目的:推廣精神健康信息,盼望透過親身故事分享,增加社區人士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和消除歧視、標籤和誤解。

成員:包括有精神病經歷的人、接受過心理學或臨床心理學訓練的人、以及關注精神健康的人。

文:Kary Wong@ORKTS

英譯:Cathy Wong@ORK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