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美少年】男性都傾慕的美貌 魂斷威尼斯葬送伯恩一生?
編按:《怪你過分美麗》不只是一首歌,也是伯恩.安德森一生的寫照。他擁有驚為天人的美貌,卻因為這副臉孔而一生受困擾,難道美麗真的會害人?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更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長得美也是罪?伯恩.安德森(Björn Andrésen;1955年-),來自瑞典,於1971年意大利電影《魂斷威尼斯》(Death in Venice)飾演美少年達秋(Tadzio),以攝人心魄的美貌一鳴驚人,自此被譽為「世上最美少年」。
《魂斷威尼斯》講述古斯塔夫.馮.奧森巴哈(Gustav von Aschenbach),一名居住在慕尼黑的中年作曲家,在威尼斯渡假時,遇到了14歲波蘭少年達秋,並為其傾倒眾生的美深深着迷,不能自拔。以致他後來當霍亂蔓延時,未能及時離開而喪生異國,可謂達秋擁有着「致命的美」。
電影中描繪奧森巴哈對達秋的傾慕,有兩種主要說法﹕一是同性愛,二是出於對精神上的青春美的追求,較為意象化,無關性別。然而,兩人在電影甚少實際觸碰,大部分都是觀眾從奧森巴哈的目光,透過導演盧切諾.維斯康堤(Luchino Visconti)的鏡頭拉近(Zoom in)和拉遠(Zoom out)技巧,了解奧森巴哈對美少年的柏拉圖式迷戀,及強調達秋如希臘雕像的美。而如此絕色的美也只有伯恩能當之無愧了。
當世界媒體從銀幕上欣賞到伯恩扮演的達秋,「世上最美的少年」(Most beautiful boy in the world)便成為了他的標籤,並在電影史上烙下永生的美。可是,伯恩並不喜歡這稱號,強調自己只是普通人,亦不願人們總把他與同性戀連繫在一起。這很大程度因為他出演《魂斷威尼斯》時只有15、16歲,並沒有心理準備,在如此年輕便備受矚目。加上自該電影上映後,同性的目光愈加熱烈,如攝影時導演帶他到同性戀酒吧,他沒有獲適當照顧,體驗被眾人覬覦的恐懼,使他感到不舒服。往後傳媒亦常先入為主,視他為同性戀,他對這些傳聞應付得疲憊不堪。而且在道德倫理的原則上,他也反對戀童癖。可見這電影對於伯恩是「黑歷史」。
再者,在功成名就背後,伯恩渡過了孤獨的童年,先後經歷被父親拋棄、母親自殺,而現實生活中他亦不懂如何與女孩子交往。
為擺脫刻板形象和發展最喜愛的音樂事業,伯恩曾遠赴日本,錄製過兩枚CD,四首歌。諷刺的是,據說日本人特別是漫畫家,仍從他美少年的形象取得靈感及受到很大影響。後來不斷嘗試進行各種音樂活動,也沒有太大迴響及關注於他的音樂才能,人們只關心「世上最美的少年」。
他嘗試從輿論中消聲匿跡,過平靜的生活,但作家杰曼.格里爾(Germaine Greer)在她的書《美麗男孩》(The Beautiful Boy,2003年出版)的封面,在未得到伯恩允許下,用了戲中達秋的相片作封面,令那像夢魘的「美少年」,又出現在人群眼中,使伯恩十分憤怒,感到被「利用」。
對美的崇尚是自古皆是,但當擁有脫俗的美,不免招惹流言蜚語,被外表的美局限了對自己內在的認識。伯恩一生努力擺脫「美少年」的稱號,展示自己不同的才能,是為證明自己的價值不流於表面。但筆者認為若天生麗質,也不必要心生抗拒,可充分運用或順其自然,如珍妮花.琳恩.康納莉(Jennifer Lynn Connelly;1970年-),雖自小因美貌而聞名,但在2001年的《有你終生美麗》(A Beautiful Mind)中飾演魅力十足的妻子艾莉西亞.奈許(Alicia Nash)後,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演技開始得到大眾認同,證實不只是一個「花瓶」。
美可以是詛咒,也可以是恩賜,視乎人如何對待和運用。
內容提供:雪話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伯恩·安德森】被「世上最美的少年」束縛的人生 魂斷威尼斯以唯美同性角色一舉成名」】
(以上文章內容均屬用戶提供,香港01不為任何用戶內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