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泰國文創(一):恐懼變生意 借鬼神文化策展

撰文:呂陽
出版:更新:

泰國近年的文創產業屢屢交出亮眼成績,背後離不開積醞了20年的國家支持。
在這股銳意發展的文創大潮中,2005年揭幕的泰國創意設計中心是重要推手。
我們專訪該機構的策展人及創意空間發展部領導者Pichit Virankabutra,看看設計能在振興文化經濟中提供多大動能。

創意產業正全球當勢,無論是真金白銀的拉動經濟發展,還是有效提升國家或地區形象、在社交媒體時代製造話題等軟實力方面,威力都不可小覷。香港這些年愛講創意產業,2009年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設立「創意香港」專責辦公室,倡導推動本港創意產業的發展。去年底的施政報告清楚指出「創意產業是極具發展潛力的範疇」,其中特別點名設計業大有可為,計劃注資十億港元作為支持。

港府的扶持政策也算因應時勢,但和鄰近的泰國相比,前瞻性卻顯不足。大概是缺少全球金融中心的安全牌,泰國政府在1997年的金融風暴後,意識到光靠低成本的出口或者廉價的勞動力,將逐漸失去競爭優勢,遂決定藉由創意和設計,大力推動文創產業發展,其中的重要項目包括推動各鄉村手工藝和農產品發展的「一鄉一產品」計劃、扶持時尚產業的「曼谷時尚之都」計劃,以及2010年起囊括基礎建設、教育、社會意識、產業等多面向發展的「創意泰國」計劃。

TCDC的新址選擇歷史悠久的石龍軍區。(TCDC提供)

在銳意進取的發展大潮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揭幕的泰國創意設計中心(Thailand Creative & Design Center,簡稱TCDC)。TCDC直屬由總理辦公室領導的知識管理發展辦公室(OKMD),被外界視為泰國創意產業的重要推手,並在去年底獲得香港設計中心頒發的「DFA 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據該機構的創意空間開發總監Pichit Virankabutra介紹,這樣的行政架構讓TCDC一開始就得以從國家層面做長期的戰略性思考,而不像許多同類機構一般,要受領導機構(通常為旅遊局或商務部)自身的行政目標所限制。

Pichit Virankabutra是平面設計師出身,又在倫敦取得藝術碩士學位。他自TCDC籌辦之初就參與其中,逾12年的切身參與讓他談起資料信手拈來,說起數字能精確到位。他最開始是擔任展覽和創意項目策劃人。去年5月,TCDC遷入歷史悠久的石龍軍路(Charoenkrung Road),他的工作也從機構內拓展到機構外,負責領導創意空間發展部,要把逐漸衰落的石龍軍區發展成充滿活力的文創區。

「石龍軍區將成下一個布魯克林!」消息傳出後,英文媒體大剌剌地介紹。「我們當然不是要做下一個布魯克林,」接受訪問時,Pichit Virankabutra大笑着澄清。是啊,怎麼會在21世紀的今天還要想着重造上世紀演化而成的風景。其實只要認真看看Pichit在TCDC籌辦過的展覽,就知道他在意的是注重國際語彙的同時,又不失濃濃的泰風。

石龍軍區有自己的脈絡,TCDC自有其性格,Pichit在考察個多個文化區後,早已經懂得:「如果沒有能和當地聯結、持續提供動能的文化活動,光靠建築和設計本身,文創區很難成功。」

(01:香港01記者 P:Pichit Virankabutra)

01:對於不少香港人來說,提起泰國,很少會想到泰國的設計。你會怎麼向不太了解TCDC的人介紹這個機構呢?

P:自2005年誕生以來,TCDC 已經存在了12年。在12年前,泰國人的生活裏幾乎沒有「設計」這個概念。大家知道的只有「藝術」。也就是說,在一般人眼中,無論設計、建築,還是別的什麼文化創意類行業,統統都是藝術。在長達十年時間裏,我們的工作主要是嘗試向公眾介紹「設計是什麼」。但要從設計工作者的角度向普通人自上而下地灌輸一個概念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轉換思路,嘗試從一般人的角度出發,看看他們是怎麼去理解設計,然後用大家都能明白的語言去闡釋、介紹設計。

正因為此,我們從來不把TCDC視為一個「設計中心」,而是把它當成某種中介,任務就是讓普通人認識到設計和創意是可以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這讓泰國人用全新的角度去理解設計,也把設計和藝術區分開來:藝術的創造過程中有許多不可控制的因素,但設計是有目的,它的目標就是改善人們的生活。過去十多年裏,我們通過和不同組織、人士合作,讓普通的泰國人、家庭以及特別是年輕一代在多個層面參與我們策劃的工作坊、展覽和節目。12年前,許多泰國人甚至連展覽是什麼都不太清楚,現在他們已經習得基本的觀展禮儀,也能意識到設計和藝術的不同了。

TCDC的重要工作是向普通民眾普及設計的概念。(TCDC提供)

01:在一個展覽文化不發達的地方策劃展覽並不是容易的工作,您認為怎樣才能籌辦出吸引普通人的展覽呢? 

P:我首五年的工作重點是讓人們意識到,如果從設計的角度看,生活中許多事物都自有其價值。TCDC推崇「創造價值」(Value Creation)。這個概念最基本的意思是,我們可以在很多通常被忽視的日常事物中發現價值、創造價值。和許多亞洲國家一樣,長久以來,泰國人也認為西方的事物要比本土的東西更勝一籌。TCDC反其道行之,嘗試去認識、挖掘那些我們通常不屑一顧的事物的價值。

比如說,TCDC在開始運營後不久,就籌辦了一個關於泰國東北地區伊善(Isan)的展覽。我們想要問的問題是:「為什麼一個常被人看不起的地區卻創造出豐富、有地區個性的文化?」伊善是泰國一個相對落後、貧窮的地區,那裏的氣候條件不好,常常大旱或有洪水,有時為了躲避惡劣的自然環境,整個村莊都要遷移,而且許多伊善人為了謀生不得不離開故土到其他地區工作。舉個例子,幾乎泰國所有的日本餐廳——特別是曼谷的日本餐廳,裏面的員工大都是伊善人。

TCDC為依善地區策劃的展覽,想要問的問題是「為什麼一個常被人看不起的地區卻創造出豐富、有地區個性的文化?」(TCDC)

正因為這種先天的缺失或者貧瘠,伊善人發展出一種注重分享及合作、善於隨機應變、尊敬自然及家庭的豐富文化,而這又在他們的住房、烹飪、傳統的醫療方法、宗教節日甚至紡織品的圖案都得到充分的反映。比如說,正因為伊善地區氣候惡劣,有時連續八九個月都不下雨。當地演變出求雨的祭祀,並慢慢成為重要的節日。這會吸引大量外來者前往觀看,而這股人流又為當地帶來工作和經濟收入。

我們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聽了很多伊善人的故事,意識到正是因為缺少很多東西,當地人要開動腦筋,「設計」出各種事物來解決問題。這個思路正好符合了TCDC的宗旨,而我們據此籌辦的展覽內容非常生活化,就算是對設計了解不多的泰國人也能很容易親近和理解。

這種辦展覽的思路在之後也延續下來。比如說泰國有豐富的鬼神文化,可以說每個人都對鬼神有自己的想像和理解。我們最受歡迎的展覽(點擊觀看線上展覽)之一就是從「在泰國,恐懼如何發展成一門大生意」出發,介紹了鬼神的階級、城市中神龕材料的演變與新興中產公寓發展的關係、算命業的蓬勃還有現在的當紅泰國鬼片等等內容,在三個月裏吸引了約15萬人參觀。

我們之後還做過一個類似的展覽,叫做《湮滅之美》(Perishable Beauty)。這個展覽想傳達的訊息是,任何無法持久的、會消失、死亡的事物,都有可能推動經濟發展,抗衰老的面霜、美容手術、健身房或者現在最先進的幹細胞技術等,無不反映出我們害怕衰老,希望永葆青春的願望。展覽就從無常、美、恐懼、季節、死亡、荷蘭的鮮花管理技術等八個方面展現了上述概念。對於大家來說,這是在日常生活中會碰見、容易理解甚至產生共鳴的話題,從這裏入手,再引入設計和創意的可能性,大家也就更能接受了。

這就是我們做展覽的心得之一:尋找普通人能感興趣的話題,然後從一般人想像不到的角度切入,通過實實在在地展覽佈置,讓人們意識到看似普通的事物其實能令人獲益良多。我們常常花至少六至八個月來研究某個主題,不過投入大量的時間也給我們帶來意外之喜。比如鬼神的展覽,我們並不是一下子就找到切入點,是在多方面的資料搜集之後,才形成最後的面貌。

從一開始做展覽,我們就決定以泰文和英語兩種語言呈現,目的是為了同時吸引本地人和遊客注意。一旦完成後,也會做全國巡迴展覽,有的展覽甚至長達七年。我們相信,展覽是改變人們思維方式的柔軟語言。泰國經濟要真正持久發展,思維的改變一定是第一步。

(文章原載於《01周報》,鳴謝:香港設計中心協助安排)

你知道嗎?TCDC在10餘年裏都以「商場」為家?文化機構為什麼選擇落戶商場,這又如何幫助他們親近民眾?請續看專訪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