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討論】動漫真人化錯在哪裡?因為跳不出動漫框框?
CG技術提升、商業市場的潮流,令動漫真人化作品越出越多,不過現在聽見自己喜愛的作品要真人化,感受仍然相當複雜:一方面期待作品以另一種形式重現,另一方面又怕被做壞。
不難發覺,動漫真人化作品特別容易淪為爛片,究竟邊度出錯?
核心原因就在於他們只是想做一套立體化動漫,太專注在「動漫」元素之上,而忽略了這歸根究柢是一部電影,這基本觀念上的錯誤引致一系列其他問題。對於那些作品的失敗,可以大膽講一句:純因缺乏電影的基本元素。
「神還原」的迷思
很多人會覺得真人化失敗原因出自其造型,不能否認,這點對於改編作品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不過所謂造型,並非「神還原」就能萬事通,舉個例:
「神還原」吧?不過仍是崩壞得一塌糊塗,看看那銷魂的髮尖……
畢竟真人版即是現實,無論有沒有「神還原」,最終都必需符合現實世界的審美觀,可以「出眾」,但不能「核突」。日本的真人化作品有不少着重形象上的還原,而做不到氣質上的還原,更與現實極之違和,是造型經常失敗的主因。
劇本兒劇
另一個為人詬病之處是劇情,同樣道理,劇本為遷就原作而變得過於零碎。動漫劇情多數長篇大論,要強行將不同的劇情、前因後果原原本本地搬過來,壓縮在120分鐘以內,就會導致劇情發展不自然,節奏散亂、橋段牽強,最後無論是原著迷還是電影迷哪邊都不能討好。
在這種情況下,動漫真人化電影必須做一定程度上的改編,而且不能半吊子,如果導演沒能力將原作完整地帶入電影,就要在取捨間優先將電影元素做好,再加入動漫元素。例如Christopher Nolan的《蝙蝠俠:黑暗騎士》中小丑,基本上不是原著漫畫《蝙蝠俠》中的小丑,但由於他作為電影角色本身極具魅力,因此大眾接受這個版本,甚至可能比原著更喜歡這個版本。模仿始終有其極限,要取其精髓,再於現實層面上深化,才能給予觀眾另一副眼鏡去觀賞,角色如是,劇本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