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田徹也拍賣有望再創高峰 從運輸帶看現代人的無力感與社會批判
【石田徹也/ 日本藝術】都市人飽受社會與生活的壓逼,藝術有時可能一個出口位,讓觀眾在觀畫過程中得到一絲喘息的空間以及得到共鳴,與此同時,藝術亦可以作為一面鏡子,反映出社會及現實的多面向。被譽為天才的已故日本藝術家石田徹也,其創作生涯僅有短短的十年,在其去世後作品被慢慢發掘出來,呈現出高度壓迫的狀態極具時代感覺,令人不禁反思這到底是超現實還是殘酷的真實。
石田徹也的作品現時在日本已經備受讚譽,甚至在多個國際舞台上展出並引起極大迴響,使得他作品的價值不斷上揚,在其短促的創作生涯創作了約200幅作品,其中一件標誌性的《運輸帶上的男人》曾在2022年以800萬港元成交創下了其個人拍賣紀錄,在兩年後同一幅作品又再度亮相,並以高達950萬港元的估價領銜上拍,即將於12月3日在邦瀚斯舉行,在回顧他的創作背景會發現竟然一直貼合社會狀況,創造別具衝擊力與感染力的獨特美學。
著名哲學家及文化批評家、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曾為現代藝術下定義,指出傳統藝術追求模仿現實,而現代藝術則是高度精神化地表達現實的反面,不再在乎於美與醜的討論,卻是能否反映社會現實展現出批判力。石田徹也的作品總是能夠體現出這一觀點,創作的靈感來自社會,將自身的經驗連結到作品之中,所以往往輕易捕捉到觀眾的眼球以及達到共鳴,縱使他的活躍時期已距今一段時間,但依然切合到現代生活及人性的本質。是次上拍的《運輸帶上的男人》是石田徹也於1996年創作的,畫中一群穿著西裝的男人斜躺在扶手電梯之上,有如複製人般有著相同的表情和姿勢,即使電梯兩旁的生產線作業員即將對西裝男們進行加工與修整,西裝男們依然表情安詳毫無動作。
石田徹也作品中的人類常常被畫成類似機械和物品,寓意人類在大型經濟機器中的角色有如齒輪及消費品,既是在重覆單調、毫無意義的例行工作,亦會被社會機器所改造,加上人們通常全是木無表情、顯示出深深的無力感,暗藏著都市人的壓抑與無奈。石田徹也的創作理念表現了日本「失落的十年」,在經濟困頓狀態下對人的影響。在他的創作主題常常反思日本的社會結構與體制,人們為了適應快速轉變的社會而衍生出一套獨特的生存方式,譜出一段現代進化論。
石田徹也生於1976年日本靜岡縣的一個典型中產家庭,父親是當地議員而母親則是家庭主婦,在他之上還有3個哥哥,其父母本來寄望他有如一般人一樣當一個上班族,但他早在年少時便展現出過人的藝術天賦,最後成功考上了當地著名的美術大學。在大學時期已經得獎並能夠舉行個展獲得認可,年僅20多歲已出道成職業藝術家,被外界譽為難得一遇的藝術天才。可惜他的生活並不過得富裕,他拒絕家人的經濟支持,透過地盤及保安的工作來賺取生活費,餘下的時間專注於創作。雖然其創作時間僅有十年,但已有多達200幅作品,可惜在2005年因為火車事故身亡,享年32歲,由於他的作品常常討論生死命題亦充滿著陰沉的氣氛,使得不少人猜測他可能是自殺。
過往拍賣成績:
當旁人都以為石田徹也是天才,但在他過世後在他的家中發現了極為大量的手稿,才發現他發布出來的作品僅為4%,原來他的努力遠超於常人,據說他甚至為了激發靈感逼自己每天畫50幅草圖。令人不禁思考他畫中備受壓逼的角色正正是他本人的寫照,作品批判現代生活的乏味與缺乏創意,將人體改造成半機器地工作,透過畫布去向生活作出掙扎。除了超乎意料的作畫概念,他的技巧亦相當紮實,超現實的幻想空間才透過其筆觸技巧得以實現。隨著他的作品慢慢被發掘出來,200幅作品買少見少,所以作品的價值愈顯珍稀與獨特,在拍賣場上的成績自然水漲船高,他的名字每次出現總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