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攝影大師 Ara Güler恢宏黑白敘事 記錄伊斯坦堡流水年華

撰文:moom bookshop
出版:更新:

比起土耳其攝影大師 Ara Güler 拍過的無數名流身影,他的美譽「伊斯坦堡之眼」其實更精準,一如總是萬無一失的相機那樣,以俐落口吻道出人物的恢宏意義。《Ara Güler’s Istanbul》收錄 Güler 於 1940 至 80 年代拍攝土耳其文化之都的紀錄,對比鮮明的黑白底片留下電影般的日常切片,皚皚白雪下,漆黑人影揣著濃厚的故事;戴當地傳統毯帽的老闆窩在商品鋪天蓋地的市肆內,儘管沒有色彩,大小物件的紋理也依然層次分明。
文:moom bookshop|圖片來源:《Ara Güler’s Istanbul》

《Ara Güler’s Istanbul》(圖片來源:https://moom.cat/l/YDAqZ0)
《Ara Güler’s Istanbul》(圖片來源:https://moom.cat/l/YDAqZ0)
+1

伊斯坦堡的憂鬱之美,可能就在於那股擺盪不定的氣質,譬如傳統與現代、東與西方之間;作為連接歐亞的廊道,這座城市默默歷經好幾座帝國的迭代興衰,大街小巷飄散的獨特性格豐厚如歷史底蘊,而如此盤根錯節的迷人痕跡,也確實被土生土長的 Güler 敏銳地接住了。耐人尋味的是,Güler 其實認為攝影該做的是「為人們記憶他們的苦痛與生命」,且主張「藝術有撒謊之虞,但攝影只會反映現實」,因此偏好新聞攝影,而且不追求以攝影實現藝術。儘管如此,以視覺史學家自居的他,依然以意在記錄的影像釋放了等同於藝術的作用。

《Ara Güler’s Istanbul》(圖片來源:https://moom.cat/l/YDAqZ0)
《Ara Güler’s Istanbul》(圖片來源:https://moom.cat/l/YDAqZ0)

無獨有偶,史上首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土耳其作家 Orhan Pamuk,與 Güler 同樣生於伊斯坦堡,甚至皆曾在年少時懷著畫家夢,後來則各自用隱形的畫筆體現了家鄉靈魂。為了富含故事性的《Ara Güler’s Istanbul》,Pamuk 也撰寫了別具意義的序文。

《Ara Güler’s Istanbul》(圖片來源:https://moom.cat/l/YDAqZ0)
《Ara Güler’s Istanbul》(圖片來源:https://moom.cat/l/YDAqZ0)

Ara Güler (1928–2018) 以無數張散發清淡感傷氣息的黑白照,記錄伊斯坦堡流水年華。人物一旦進入他的鏡頭前,便添了幾絲原先不易察覺的重要份量。《生活》雜誌於 50 年代末在開設土耳其分社時,Güler 立刻成為最早期的攝影記者,緊接著受諸多國際雜誌的委託拍遍肯亞、新幾內也、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等國,短短三年內就當上《Hayat》雜誌的攝影總監;同樣在這段期間,與 Marc Riboud(馬克‧呂布)、Henri Cartier-Bresson(布列松)相遇的他,經後者介紹加入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同年亦成為美國雜誌攝影師學會的首位土耳其會員,並參與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 的《十大彩色攝影大師展》、德國著名攝影節 Photokina。

《Ara Güler’s Istanbul》(圖片來源:https://moom.cat/l/YDAqZ0)
《Ara Güler’s Istanbul》(圖片來源:https://moom.cat/l/YDAqZ0)

Güler 榮獲的無數獎項包括土耳其世紀攝影師獎、徠卡大師獎、露西獎的終身成就獎、土耳其文藝大獎,如英國前首相 Winston Churchill(邱吉爾)、導演 Alfred Hitchcock(希區考克)、女高音 Maria Callas(卡拉絲),以及畫家 Salvador Dalí(達利)和 Pablo Picasso(畢卡索)等各界名人,紛紛在他的徠卡相機前綻放鋒芒。已出版《Living in Turkey》、《Sinan: Architect of Süleyman the Magnificent》、《Ara Güler's Creative Americans》等書,在靜態攝影之外,亦曾執導記錄一戰巡洋戰艦的紀錄片《The End of the Hero》。

(本文獲moom bookshop授權轉載,書籍詳情請參考原文。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尋書地圖——

延伸閱讀——

建築型態和政治時勢息息相關?從南斯拉夫粗獷主義紀念碑說起

+6

日本最古老學生宿舍京都大學吉田寮 破舊雜亂卻成為自治精神象徵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