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自由|主動儲錢、投資不足夠 沒做「這事」資產隨時一鋪清袋

撰文:10Life保險解碼
出版:更新:

人人崇尚「財務自由」,意指不用再為錢而工作,單靠資產產生的收入(被動收入,Passive Income),已足夠應付日常開支。近年更流行「FIRE」一詞,即經濟獨立、提前退休(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鼓勵透過積極儲蓄及投資等方法,來迅速累積財富,從而提早提休。

但以上說法往往忽略了保險這個關鍵事項,無論是意外或突如其來的醫療費用,都會產生一筆龐大費用,有機會蠶食被動收入中的本金,令「財務自由」夢碎。

相關文章:財務自由|實踐提早退休!這男堅守10大原則 35歲累積100萬美元

+31

甚麼是財務自由?

坊間一般認為,財務自由概念由日本裔美國人羅伯特.清崎(Robert Kiyosaki)於其1997年出版的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中最先提及,當中提到多個概念,包括資產與負債的分別,以及只有從資產不斷產生的現金流,即被動收入,才能令人達到財務自由,而不是工作產生的主動收入(Active Income),因為一旦退休或失去工作,便會失去收入,然後靠積蓄度日,直到銀行存款等於零。

被動收入資產包括:

.不動產包括住宅、商廈、工廈、地舖等帶來的穩定租金收入;
.購買股票組合、債券組合或ETF而獲得的利息;
.透過定期存款而獲得的利息,然而利率相對較低;
.作為股東投資生意而獲得股息或回報;
.購買儲蓄保險獲得紅利,惟需注意有關流動性風險

舉例來說,假如你每月支出為10,000港元,一年下來便是120,000港元,只要一年中從股票、債券、租金或儲蓄保險等收取的利息或分紅大於或等於120,000港元,理論上便永遠毋須動用到本金,從而達到財務自由。

相關文章:財務自由|訪談21位白手起家有錢人 他們有這6個共通的生活習慣

+11

通脹或資產價格跌隨時失預算

現時有不少的「方程式」來計算如何達成財務自由,例如將逾50%收入作為儲蓄,或總資產需達到年支出的25倍,並用來投資,再每年從中取出約4%作為全年生活費等。這些「方程式」都建基於很多假設,例如每年有一定的投資回報、通脹於某水平浮動等。

不過,現實十分殘酷,資產價格可以暴跌,變成一文不值;通脹攀升,亦會令每月支出大增;加上股票或債券有機會停止派息,種種原因都有機會令財務自由這個如意算盤未能打響。

儲蓄投資前應先有足夠保險保障

此外,近年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 FOMO)的風氣更是盛行,坊間強調投資來達成財務自由,往往忽略了最基本的保險保障,即使這一刻有足夠的被動收入來達成財務自由,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亦有機會頓時失去預算,被迫出售資產,動用本金醫病,最終令被動收入大減,最差者可能需要回歸勞動市場工作,更不用說醫療通脹往往高於一般通脹。

相關圖輯:買儲蓄保險前可以問自己5條問題(按圖了解):

+9

故此,要思考達致財務自由,取得大筆被動收入前,不應該遺忘以下3大注意事項:

1. 須確保自己擁有醫療、危疾及人壽等保險,以妨一場意外或疾病影響人生收成期;
2. 管理好儲蓄水平,為防現金貶值的同時,亦要有一筆流動資金處理突發需要;
3. 最後才是將餘下資金用作投資增值,甚至是投機,當然分配比例會隨年齡而變動,例如年紀漸增時,投機資金比例會逐步減少,所以定期檢閱資金分配亦十分重要。

【延伸閱讀:更多打工仔理財建議】

財務自由|初入職場 一事比買股票更重要 即睇20至50歲理財方向

+8

理財|每月人工掹掹緊 更要學懂小額投資 6個方法適合窮人入市

+9

【本文獲「10Life保險比較平台」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