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差異|動輒就辭職、不願當爸媽 年輕人沒責任感 不全是他錯
在我27歲,還未結婚的那時,有一位年齡和我差不多的朋友對我說:「我不打算生兒育女,為甚麼要製造一個原本可以不存在的人,然後要他在這弱肉強食的世界受苦呢?更何況,我也有我的夢想,而夢想是需要用資源去實現的!」
香港生育率持續低水平
來讓我引述政府在2021年9月8日在立法會發表的數字:「香港的總和生育率過去30多年持續低於2.1的更替水平(即可維持現有自然人口的生育率),自九十年代中這生育率一直維持在0.9至1.3之間,而過去三年的總和生育率分別是0.87(二○二○年)、1.05(二○一九年)及1.07(二○一八年)。」
相關文章:不懂把握機會?不知儲錢重要?現實狀況是年輕人在今天可怎上進…
年青一代早已出現下流兆頭
根據我個人觀察,自過去十年左右,新一代出身的年青人要是沒有「父幹」,大部分都會旋即跌入下流的漩渦:靠自己努力工作賺取的收入,完全不足以負擔靠父母供養時的生活水準。
另一方面,當你瀏覽年青人的討論區,你會留意到一股「輕易放棄」的價值觀:讀書主修科沒有興趣嗎?便乾脆 Quit U 轉科吧!要是工作上不如意嗎?那便快點辭工走人吧!
在我年少時那個年代,這種想法匪夷所思:要是被聯招派進志願較低的學科嗎?那邊咬緊牙關完成它;要是工作不適合自己嗎?那便改變自己,適應環境。
根本原因是:放棄也沒有損失
我必須同意的是,20年前社會上最頂那1%的大學生,和今天最頂的那1%大學生,質素是不遑多讓的。
但問題是,當年沒法考進大學的那一批人,今時今日都能輕易進入大學。教育能夠改變人的質素嗎?在某程度上是可以的。但現實似乎在更加響亮地告訴我們,常態分佈的影響力大於教育。
社會是現實的,上一代精英階層,總會憑個人判斷,找出誰是常態分佈下的精英。
問題便出在這裏:在表面上,大家都在學歷上打平手,付出進修的時間也大致相約。但在實際回報上,遭遇卻差天共地。
年青人比年長一輩更清楚這樣的處境。與其花精力追尋假希望,倒不如橫向的尋找嗜好,體驗人生,不為每月那一、兩萬元而折腰。既然沒有擁有甚麼,那麼便沒有東西可以損失。
【相關文章】轉工|壓力大寧減人工轉工? 37歲打工仔苦惱 網民一語道出關鍵
養兒防老早已成絕響
走筆至此,我想繼續討論文章開首朋友不打算生育的說法。
究竟生兒育女的目的是甚麼?是養兒防老?是傳宗接代?是建立家庭?是享受天倫之樂?
若單純以理性分析,你會發現養兒防老,早已成絕響;若論傳宗接代,你的祖父母很大機會逗留在香港這片「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要數上三代也很困難;至於建立家庭和享受天倫之樂,我懷疑小朋友每天在繁忙的補習和功課堆之中,能否擠出精神時間與你同樂。
相關文章:是年輕人不濟還是老細思想停滯?上司要求放工都回訊息只代表他…
物競天擇竟然適用於人類社會?
借用朋友的價值觀:既然下一代生出來便不是人生勝利組,如果要他們在無希望和看不到將來的情況下受難吃苦,那還為甚麼要生他們出來?把資源用來實現自己的夢想不是更好嗎?
不得不提的是,我這位朋友當年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已經是初級中產收入群。中產階層尚且有這樣的想法,普羅大眾的想法更不用解釋。
結語
兩、三代之前的人不介意捱苦半生,把希望放到子女身上。但時移世易,今時今日不少人已經看通了把下一代生出來只有吃苦的份兒,那為何還要生兒育女呢?既然窮兩代人時間也不能突破現在的天空,那麼倒不如對酒當歌,及時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