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完美主義=不接受批評? 《射鵰》英譯本背後有段故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星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文:李一曦
(原題為《我們只能盡心盡力,卻不能盡善盡美》)
2018年初,倫敦的麥克萊霍斯出版社(MacLehose Press)面向全球發行《射鵰英雄傳》第一卷《英雄誕生》英文版,來自瑞典的80後譯者郝玉青(Anna Holmwood)頓時成了眾人關注的焦點。金庸的武俠小說很難翻譯,這可以說是翻譯界公認的事實。過去多年來,敢於嘗試者不多,正式出版的英文譯著也是寥寥無幾。事實上,郝玉青的英譯本一面世,就有人對譯文提出批評了。
不過,這位自稱「懷著一顆謙卑的心」來翻譯大師作品的年輕女孩向記者坦言:「肯定會有讀者在看我的翻譯時忍不住對比原著,一想到這點我就緊張。但我真的盡力而為了。」之後,她還說了一番讓人印象深刻的話:「翻譯永遠不是終點,每一本譯作都是(不同文化)對話的一小步。我知道沒有翻譯是完美無缺的,總有地方讓人不同意或者不喜歡,但我一直堅信:不翻譯才是最大的缺失。」
我想,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職場。當我們竭盡全力想把一件事情做好時,我們很容易會陷入完美主義的陷阱。一方面,我們可能會因為不願放過任何有瑕疵的細節而一再拖延,甚至會錯過最後期限或最佳時機。另一方面,更可怕的是,我們還可能因為付出太多心力才把事情做到自認為「無懈可擊」的地步而過分抗拒別人的負面評價,給職場裡的人際關係帶來消極的影響。
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卡蘿·杜薇克(Carol Dweck)指出,人們在面對失敗的時候,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一種是固定心態,另一種是成長心態。固定心態認為,智力和才能是與生俱來、固定不變的,而智力和才能需要靠持續的成功來證明,因此持固定心態的人無法容許自己犯錯,難以接受失敗,害怕錯誤和失敗會證明自己是一個無能的人。成長心態則認為,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提高的,因此持成長心態的人更願意接納錯誤和失敗,相信只要自己持續不斷地努力,就能做得更好。
其實在職場中,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隨處可見。
某公司的廣告經理讓剛入職不久、實力相差無幾的Ivy和Janet分別就兩個品牌草擬廣告文案。
Ivy是一個典型的固定心態者。她嘔心瀝血,反覆修改,好不容易才交出一份令自己滿意的廣告文案。結果經理看過之後,雖然肯定她的文案寫得不錯,但也刪改了文案的部分觀點,還對許多句子進行潤色和加工,才交給設計員進行下一步操作。這件事讓Ivy深受打擊。一方面,她覺得很委屈,認為經理不尊重她的創作,自以為是地把她原本「完美」的文案改得面目全非。但另一方面,她又很自卑,認為自己花了那麼大的力氣,卻連一份簡單的廣告文案都寫不好,非常懷疑自己的能力。類似的事情發生了好幾回之後,Ivy只要一提筆寫文案就心煩意亂,不但向周圍的同事抱怨經理的「惡行」,而且還忍不住在經理的上司面前吐苦水。當然,經理的上司也不是傻瓜,很快就把事情搞清楚,Ivy甚至差點兒因為這場風波而過不了試用期。
Janet則抱著成長心態步入職場。她同樣竭盡全力,花了一番功夫才終於把廣告文案寫好。結果經理看過之後,照樣肯定她的文案寫得不錯,然後刪改了文案的部分觀點,理順了一些句子,修正了一些錯誤,才交給設計員進行下一步操作。拿到經理修改過的文案之後,Janet不但沒有因為自己的文案被修改而不高興,反而立刻逐字逐句對照原先的版本,看看經理修改了哪些地方,提醒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類似的事情也發生了好幾回,Janet漸漸摸索出經理修改文案的規律,一次比一次更明白公司需要的文案風格,自然越寫越好。於是,經理對Janet的文案所作的修改越來越少,還開始將重要的工作任務交給她負責。
這就是固定心態和成長心態的天淵之別。
努力本身不是壞事,但是假如我們沒有健康的心態,「用力」不當,那麼越努力,我們的人生可能反而越悲慘。
「沒有翻譯是完美無缺的,但不翻譯才是最大的缺失。」
「沒有文案是完美無缺的,但不寫文案才是最大的缺失。」
「沒有……是完美無缺的,但不……才是最大的缺失。」
相信你還能將以上觀點應用在更多的場合。成長心態提醒我們,只有勇於嘗試,接受不完美,我們才會不斷成長。
畢竟,我們只能盡心盡力,卻不能盡善盡美。因此,只要「一次比一次好」,就足夠了。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