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亞洲推手 希拉里對華強硬甚於奧巴馬

撰文:余偉邦
出版:更新:

中美關係是迄今舉世最重要的外交關係,今次美國大選會對兩國關係帶來什麼影響,自然備受關注。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就被不少中外學者乃至中國政府中人視為對華政策上的鷹派,倘若她當選,美國對華政策可能會比奧巴馬在任期間更強硬。維基解密近日公開的一批電郵便顯示,希拉里曾表示,如果中國無法遏止朝鮮研發彈道導彈,美國便應以導彈防禦系統包圍中國。中美在尋求合作之餘,在博弈上也有可能愈益激烈。不過比起完全不可測的特朗普,北京相信還是覺得希拉里這位老對手較易應對。

北京人民大學教授趙錫軍指出:「中美關係每逢在有新美國總統上任時,無論他們是來自共和黨或民主黨,都會經歷一段互相試探的階段」。論地緣政治,兩國當前的矛盾點甚多,由朝鮮核問題到南海等,無一不是國際上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

但在希拉里當選成數較高的今日,中美兩國也許不太需要像從前般要經過一段磨合期,因為希拉里對中國來說實在是熟悉不過的老對手,而中國與她交手的經驗,亦不限於希拉里任職國務卿的時期,早在這名民主黨候選人仍是第一夫人時,雙方已曾針鋒相對。

1995年,在北京舉行的第4屆聯合國世界婦女大會中,當時身為第一夫人的希拉里,就在講台上高呼「人權就是女權,女人的權利就是人權」,間接批評中國人權狀況。這段沒有在中國大陸播出的說話,亦突顯了她與丈夫克林頓在政治上的不同,可說是希拉里於國際舞台上的一個起點。

希拉里這次訪華,本身就是在中美人權爭端激烈的背景下成行。當時中國維權人士吳弘達被羈押,美國要求中方釋放吳,否則就不會讓希拉里到北京。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專家楚樹龍直言:「她(希拉里)自1995年來,都對中國強硬,這是她的風格。」

重返亞洲出自希拉里手筆

奧巴馬任內的外交政策,最重要就是確立「重返亞洲」戰略,而這一外交政策的最重要決策人,正是時任國務卿的希拉里。

在2010年的東盟部長會議中,希拉里就發表了自己國務卿生涯中最重要的講話,首次確認美國對南海,特別是航行自由和國際法貫徹執行的關注。此話一出,即時惹來中國官方關注,時任中國外長楊潔篪就警告外部勢力不要插手南海事務。

由此刻開始,美國在奧巴馬任期內就由「重返亞洲」的大戰略主導,希拉里在任國務卿4年間,出訪了112個國家,其中包括了近乎全部亞太區國家,就連影響力較低的太平洋島國都有到訪。

另外,她亦於2011年在學術期刊《外交事務》上發表題為「美國的太平洋世紀」,希拉里在文中提及國家正在一個「轉變點」(pivot point)。此名詞之後常被媒體及白宮方面引用,以表示美國不會坐視中國成為地區領袖的決心。即使在希拉里卸任後,奧巴馬一直沿用此外交方針,並將之視為自己8年來留下的重大外交遺產,但其實此方針可算是他與希拉里共同創造。一旦希拉里上台,這一方針也將延續。

除了帶領美國插手南海,希拉里的「重返亞洲」概念,對中國的態度亦屢次顯出強硬之處。在就任國務卿後第一次重要講話中,希拉里就選擇了亞洲協會,表示美國對亞太地區「有着更激烈及持久參與的願望」,從一開始就措辭強硬,就如她1995年的演講一樣。

到同年2月訪問北京,希拉里就事先對外表示她不會重點提及人權問題,「因為我們都知道他們大約會說什麼」。及後美國政府先在2010年接見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又向台灣售武,一連串的行動,都彷彿在跟北京對着幹。

希拉里在她的回憶錄《抉擇》(Hard Choices)中寫到,她2010年5月在北京的中美戰略及經濟對話中,開始關心南海問題。她認為,中方開始將南海視為「核心利益」,與台灣及西藏有着同等地位,意即中方不會在此問題上作任何妥協。從中方角度來說,這是正常的國家安全利益考慮,但在美方眼中,這就是對美國全球海上霸權地位的挑戰。希拉里寫道:「在北京回美的航程期間,我與我的團隊商討,我想中方過了火位。」

這個判斷自此一直是希拉里在南海問題,甚至是對華態度的前設,而強硬對華態度亦為這位前第一夫人在中美關係問題上贏得了跨黨派支持,在美國國會黨爭激烈的今天非常罕見。《金融時報》引述美國一名前高級國安顧問指,「奧巴馬從來未對中美良好關係有着任何浪漫化的感情」,希拉里很可能會延續此路線。

比奧巴馬更強硬的路線

即使希拉里與奧巴馬在亞洲問題上一拍即合,但兩人在對華問題上亦有過意見不合的時刻。其中一次是2012年中國維權人士陳光誠逃亡美國尋求庇護一事,當時奧巴馬對國務院讓陳光誠進入駐北京大使館的決定有所不滿。此事亦顯示出希拉里一直對中國的人權狀况有着與奧巴馬不同的取態。

就如美國外交政策委員會的高級研究員哈斯(Lawrence J. Hass)所言:「希拉里比奧巴馬在外交政策上有着更清晰的想法。」「在美國於全球的領導地位方面,希拉里想法與奧巴馬不一樣,她曾聲言若不是由美國領導的話,世界會發生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