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炒作中國貿易「強姦論」 貿易毀就業,經濟教科書錯了嗎?
數十年來,經濟學教科書一直告訴大家,自由貿易是好事,能為貿易雙方帶來共贏,帶來更繁榮的經濟。然而,在今屆美國大選中,反對貿易的呼聲卻相當響亮,無論是共和黨的特朗普,還是民主黨的桑德斯,都在抨擊自由貿易協議。到底傳統的經濟貿易理論哪兒出錯了?美國著名勞工經濟學教授奧特爾和另外幾位學者,最近就以中美貿易作為關注點,認真探討了這個問題,引發不少迴響。
美廿年流失數百萬職位
在今屆美國大選中,貿易議題是各個參選人的兵家必爭之地,桑德斯指摘黨內對手希拉里支持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議(簡稱TPP),導致美國失去數以百萬計的工作職位。共和黨方面,特朗普近日也猛烈指控中國對美貿易「不公平」、形同「強姦」美國。他同時也批評TPP「恐怖」,甚至揚言該協議是「為中國而設,讓他們走後門偷走我們的東西」。
當然,特朗普這番言論,完全是胡說八道,因為中國根本不是TPP一員,在可見將來恐怕也不會獲得美國邀請加入,在很多專家眼中,TPP的出現,就是為了限制中國在國際貿易活動上的影響力,引用麻省理工學院勞工經濟學知名學者奧特爾(David Autor)的說法,特朗普的說法簡直是錯到離天萬丈。
然而無可否認的是,過去廿年間,美國工廠的職位因為科技進步及全球貿易競爭下急劇減少,由1995年時的超過1700萬個製造業職位,急跌至2010年的1100萬,雖然過去5年有所反彈,但比起1995年仍少了500萬。奧特爾指出:「過去35年,對美國藍領來說絕對糟糕。」
失業重災區 選民趨極端
長期研究中國貿易的奧特爾,與蘇黎世大學的多恩(David Dorn),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教授漢森(Gordon Hanson)以及瑞典隆德大學的馬勒西(Kaveh Majlesi),最近發表了權威研究報告,揭示了自21世紀以來全球化的急速推進,包括了中國融入全球化經濟體系,雖然在貿易上給美國帶來了巨大好處,但也確實對美國製造業職位構成了沉重打擊,還加劇了美國的政治分化。
研究仔細檢視了2002至2010年間國會選舉各地的戰果,與每區製造業崗位流失和其他經濟趨勢的關係,發現受貿易衝擊影響最大的地方,更容易在政治上走向極右或極左。奧特爾及其同事發現的其中一個趨勢是,在貿易衝擊重災區,受到重創的白人選民會向右轉,非白人選民則會向左轉,兩黨的中間派支持率都會下降。
奧特爾說:「2016年美國大選中,兩黨似乎都無法維持黨內紀律,阻止參選人在貿易問題上大走民粹主義路線。但我們的研究論文揭示,其實這個過程早在21世紀初已出現。」從國會議席選舉結果已可看出,在一些製造業深受打擊的地區,政治意識形態趨於極右或極左的候選人相繼當選,「溫和的議員都要退位給意識形態更濃的繼任人。」
中國崛起 獨特的衝擊模式
過去廿多年來,美國藍領工人的工資一直停滯不前、製造業職位持續流失,箇中原因當然不能全賴到貿易頭上,例如科技進步帶來的自動化生產流程,就令工廠毋須再聘請那麼多工人。但奧特爾等人的研究顯示,中國製造業的崛起,確實對美國工人飯碗構成巨大衝擊。
他指出,看看1990年代的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以及與墨西哥的貿易,就業生計受到打擊的美國工人未至於很多,但對華貿易則是截然不同的另一回事。他形容,「中國的崛起確是世界性的重大歷史事件。它是全球最大的國家,它的崛起,導致了美國製造業職位的全面顯著縮減。」奧特爾表示,單在2000到2007年間,美中貿易令美國失去近100萬份製造業工作,這數字已經撇除了科技進步的因素。
為何美國對華貿易所帶來的勞動市場衝擊會如此巨大和前所未見?這也許還得從傳統經濟學有關貿易的理論說起。在經濟學中,貿易的相對優勢理論告訴我們,若不同地方之間好好分工,各自集中精力去生產自己最擅長的商品並進行貿易,就能達致共贏。換言之,將A國生產力有優勢的產品賣到B國,而將B國生產力有優勢的產品賣到A國,兩國的經濟就可共同得益,齊齊創造更多財富。
利雖多於弊 貿易痛楚集中
然而如果這套理論成立,為何對華貿易會給美國藍領工人帶來那麼巨大的痛苦?首先,貿易理論只是說明,貿易可令兩國同時受惠,沒說過貿易過程中所有工人的利益都得到保障。在解釋對華貿易的勞工衝擊為何與別不同時,奧特爾舉了這樣的例子:法國擅於製造美味的芝士,美國能製造出好的雪佛蘭汽車。如果不將兩國生產的東西互換,結局雙方只能各自得到難吃的芝士和質量差的汽車。所以貿易就誕生了,兩國只需做各自擅長的事情,卻同時擁有美味的芝士和出色的汽車。
但中國則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中國和墨西哥等與美國簽訂貿易協議的國家不同,它是一個十分龐大的國家,隨着中國過去廿年融入全球化經濟體系,開始出口各種各樣美國廠商原本都在生產的東西,兼且價錢能更低更便宜時,其衝擊自然也不可能與其他貿易伙伴相提並論,更何況現在中國是以遠比經濟學家預測更快的速度,將其農村經濟變成一個勞動力低廉的製造業超級大國。奧特爾形容,中國就「好像一顆在山頂停留了百年的巨石,突然開始滾下山」,那自然會對山谷下的情況帶來巨大衝擊,其中之一就是導致美國製造業職位的大量消失。
就業環境轉壞 勞工未見離開
但奧特爾強調,「我不想把這個類比說得過了頭」,因為美國在對華貿易「仍然是贏家」,得比失的多。他舉例指出,由美國人所穿的鞋、戴的手表,還有廚房電器和手機等等,這些生活用品都因為國際貿易而變得更便宜,質量更好。
傳統經濟學「智慧」認為,在受到進口打擊的製造業地區,很多專門從事相關行業的工人,自然會選擇離開,然而,他們的研究發現,現實並非如此。在田納西州,雖然就業前景轉變,但只有很少工人選擇搬離長年居住的地方,結果整個地區失業率都在攀升。
奧特爾表示,雖然貿易導致了美國職位流失,但總體來說,美國和中國其實都從貿易中獲益。現在的問題在於,由中美貿易所帶來的這些好處雖大,但效益較為分散,相比下,由貿易所帶來的衝擊,特別是給美國藍領工人的痛楚,卻相當集中。引用奧特爾的比喻,對一位在傢俬工場打了十多廿年工的工人來說,如果失業了,「不管沃爾瑪的玩具和商品有多便宜,也不可能彌補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