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0年.圖輯】明信片看回歸前舊貌 收藏家:相片紀錄歷史
撰文:林若勤
出版:更新:
「相片和名信片其實是同一種東西,分別只是前者直接用菲林沖曬,後者則是印刷品。」香港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張順光說。他認為相片比較接近現實,印刷品可能經過後製塗飾,不過兩者都能反映拍攝時的風景臉貌,為歷史留下最富現場感的見證。
張順光自1988年開始收藏舊馬票、戲票、車票等平面印刷品,另外亦包括名信片和相片,最舊的相片可追溯至1910年代,而收藏品當中舊照片可說是最珍貴的。他表示以前擁有相機的人很少,他們會考慮很久才影一張相,因為每按一下快門,就會用去一張菲林,成本很高,多數人都會選擇影人像,而且愈多人愈好,令風景相更顯珍貴。
不過名信片則填補了風景攝影這個缺失,由於以前的通訊科技不發達,旅客每抵達一個目的地就會透過明信片報平安,它的設計方便,不著重私隱,最重要是背面有一張當地風景的相片,讓收信人都能看見旅客所見到的風景。
張順光的收藏品紀錄着回歸前的香港,有中環的英式建築、上環的電車、灣仔的鬧市、新界的農田、尖沙咀的鐘樓、香港仔的避風塘、沙田的新市鎮,每張相名信片都是時空的凝結,要從背景中的細節部份慢慢推敲才能估算拍攝年份,他卻能輕易分別。
照道理張順光應該是最能看穿細微變化的人,不過記者問他回歸20年,香港有什麼變化時,他卻摸着頭說香港的景像變化不大,他說:「時間真係過得好快,每日在香港做同一件事,所以不覺得香港有所變化。」不過他提到近年多了年輕人喜歡收藏舊照片,又認為現時的年輕人更留意自己的身份和前途,更著緊自己的將來,或者這就是香港無聲無色的變化。
攝影、撰文:林若勤
張順光自1988年開始收藏舊馬票、戲票、車票等平面印刷品,另外亦包括名信片和相片,最舊的相片可追溯至1910年代,而收藏品當中舊照片可說是最珍貴的。他表示以前擁有相機的人很少,他們會考慮很久才影一張相,因為每按一下快門,就會用去一張菲林,成本很高,多數人都會選擇影人像,而且愈多人愈好,令風景相更顯珍貴。
不過名信片則填補了風景攝影這個缺失,由於以前的通訊科技不發達,旅客每抵達一個目的地就會透過明信片報平安,它的設計方便,不著重私隱,最重要是背面有一張當地風景的相片,讓收信人都能看見旅客所見到的風景。
張順光的收藏品紀錄着回歸前的香港,有中環的英式建築、上環的電車、灣仔的鬧市、新界的農田、尖沙咀的鐘樓、香港仔的避風塘、沙田的新市鎮,每張相名信片都是時空的凝結,要從背景中的細節部份慢慢推敲才能估算拍攝年份,他卻能輕易分別。
照道理張順光應該是最能看穿細微變化的人,不過記者問他回歸20年,香港有什麼變化時,他卻摸着頭說香港的景像變化不大,他說:「時間真係過得好快,每日在香港做同一件事,所以不覺得香港有所變化。」不過他提到近年多了年輕人喜歡收藏舊照片,又認為現時的年輕人更留意自己的身份和前途,更著緊自己的將來,或者這就是香港無聲無色的變化。
攝影、撰文:林若勤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