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圖輯】低調守護周公島40年 林伯為下一代反對填海

撰文:柯詠敏
出版:更新:

上月,反「明日大嶼」遊行讓萬多名市民走出來,包括周公島唯一的島民林志毅。76歲的林志毅於1970年代居於周公島,斷斷續續於島上生活了40餘年,坪洲的街坊也稱他為「島主」。身為小島的守護者,他熟稔周公島的一草一木,也對這裏的生物起了感情——即使是白蟻,他也不願意殺掉。「因為島上獨有的鮑氏雙足蜥是吃白蟻的,我不想破壞這裏的生態。」過去40年,無論黑社會還是政府,也欲意發展周公島及附近的水域,但均被「島主」一一擋了下去。如今面對1700公頃的填海計劃,正正影響周公島對出海域,林志毅又能如何守護小島呢?攝影:高仲明,撰文:柯詠敏,圖片編輯:徐尉晉

周公島又稱「日光島」、「晨曦島」,位於大嶼山及喜靈洲以東,面積為0.54平方公里,約為坪洲的一半。(高仲明攝)
這次特首林鄭月娥於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計劃於大嶼山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填海建造約1700公頃土地興建人工島,此舉影響周公島對出的海域。「這次是政府迫我出來的。」林伯說。(高仲明攝)
每隔一至兩星期,林志毅(林伯)就會背著漲鼓鼓的揹包及環保袋,從何文田的住所出發到梅窩或坪洲,然後花上500元租船往大小交椅洲附近的海域,最後坐上小艇才到達目的地——周公島。(高仲明攝)
登島路途迂迴,風高浪急,小艇有時更難以泊岸,林伯早已捲起褲管,換上拖鞋準備涉水而行。每次登島也要花上兩個多小時,但這已成為林伯過去40多年的習慣。「我當周公島是老朋友, 別人不認識它,只有我識它,我是這個島唯一的朋友。」(高仲明攝)
話說於1970年代,林伯的頭髮還未花白,他經朋友介紹,加入《黃河》雜誌,及後更與朋友創辦《北斗》雜誌,主要撰寫評論及編輯的工作。六年的傳媒生涯中,他每天只睡兩小時,不時只吃塊麪包充當晚餐,最終導致腸壞死,需要開刀切除小腸。「醫生說一定要休養,當時認識到居於島上的張牧師,就鼓勵我到那裏居住。」(高仲明攝)
1978年的中秋節翌日,林伯登上周公島休養。他當時找了十個朋友幫忙,把石屋的屋頂修好及加裝門窗,再添置碌架牀、木桌椅等傢俱,就成了「家」的模樣。(高仲明攝)
林伯搬到周公島時,島上還有三戶居民——牧師、牧師契仔以及兩叔侄。他們分別以養豬及依靠教會接濟為生。(高仲明攝)
林伯自言,喜歡做一件事的時候,就會完全忘我去做——當年辦雜誌如是,如今守護周公島亦如是。(高仲明攝)
周公島上的荒野生活,於林伯來說並不陌生。他於廣州長大,兒時喜歡跳進珠江游泳,每 當颱風來臨,就會跟朋友跳進海里「食浪」。(高仲明攝)
周公島的空氣和泥土,治好了林伯的疾病;大約一年後,他離開了小島回到城市,再次重返傳媒行業,於《中報》工作。然而,他每月均會花時間前來,有時即日來回,有時更住上一個星期,猶如定時跟老朋友聚舊。(高仲明攝)
島上沒有水電,居民當時到水井取水,近年林伯的兒子則替他於屋頂上安裝兩塊太陽能板,電力僅僅夠照明及充電。(高仲明攝)
林伯離開周公島後,牧師契仔及養豬的兩叔侄也先後離島,主責管理島上事務的張牧師亦於2003年過世,從此林伯就接棒成為了周公島的「島主」,擔起守護小島的重任。(高仲明攝)
這時他突然彎下腰來,在地上摘了一片菜葉放進口裏道:「當時身體會恢復得這樣快,除了空氣好,還因為採摘蔬菜後,菜入面的營養會隨時間流失;但我在這裏摘完就立即炒來吃,還保存到菜的營養。」(高仲明攝)
林伯近年身體轉差,減少在島上居住的日子,但仍會不定期與家人回島修葺房屋和收割果實。(高仲明攝)
「你破壞大自然,後代一定受大自然對抗和報復。林鄭說為了下一代填海,但你這樣做是毀壞了千秋萬代的基業。」(高仲明攝)
林伯40多年來在島上穿梭,熟稔那裏的一草一木外,每當提起島上的生物時,總是笑得雙眼瞇成一線。(高仲明攝)
林伯說,周公島並不是屬於他,居於島上會考慮社會及大自然的感受,這樣才會學懂尊重,並且守護這個地方。他如今希望藉著教育讓大眾了解這裏的生態價值,向政府證明填海的禍害。「單純靠我們是做不到(推翻填海),要動員所有能夠動員的力量,教育宣傳,讓大家知道填海只會害香港,多方面給予壓力才有機會做到。」(高仲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