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藝術】 TIM STEINER.身體化為創作框架 於全球博物館展出

撰文:王小花
出版:更新:

「我的後背是畫布,而我是臨時框架」。來自瑞士TIM STEINER將身體化為藝術展覽品,以身體作為一種與觀眾聯繫之媒介,在世界各地展出其後背的紋身於大眾視覺中,是名副其實的行為藝術。

何謂行為藝術?其特色是一種直接與大眾互動的方式,比起架上繪畫或傳統雕塑那種注重完成品的質素,行為藝術更講求過程,一種隨著環境或時間改變而岀現不同行為或藝術者之情感,讓參觀者更能體會當中的意義與感受。其實,TIM後背紋身展覽亦可視為一種行為藝術,每次展出,其狀態或情緒都會不同,這就是行為藝術之意涵。

說回TIM,他原是紋身店的員工,深信他對紋身都有一定的認識或接觸。然而,或許他想透過自己身體將紋身這門藝術以另外方法傳播開來,又或者他鐘情於比利時藝術家WIM DELVOYE之手筆,TIM把紋身與行為藝術結合,於全球不同角落展出其紋身作品,並名為「TIM」,展岀場地包括巴黎羅浮宮、澳洲MONA博物館等,讓更多人了解紋身文化,亦同時透過藝術將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如果大家有留意比利時藝術,相信對新派概念藝術家WIM DELVOYE一點不陌生。早於13年,他亦於香港舉辦個人展覽。而他最令人欽佩的非刺青豬與消化機器《CLOACA》等作品莫屬,其作品正正闡明WIM與眾不同的創作理念,大膽的作風、諷刺的手法使人重新審視藝術的不同角度。

有時當人人有紋身時,大家不覺有甚麼驚喜。然而,若然改變其表達的媒介或方式,大眾必從中發掘新鮮感,同時也可改變大眾既定的印象,從中得到更深刻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