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映戲】電影世界中《刺青》的意義
被視為光與影的藝術——電影之中,畫面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畢竟每次都要透過對白說出腸,如肚痛時大叫「吖!好肚痛啊!」,難免變成膠劇之流。在紋身越見普及之下,在佈景、造型、場景、動作等等之外,紋身亦不失為電影中角色又或劇情表現的好方法。
台灣電影《刺青》之中,主角竹子在求學時期,於與相愛的女同學見面的晚上發生地震,雖然竹子未因地震而受到嚴重的生理傷害,但卻得到了極大的心理創傷:在地震的翌日早上發現廢墟以外只剩爸爸刺有彼岸花的手臂外露以及失憶而只對那年幼彼岸花有印象的弟弟。於是竹子將同樣的彼岸花刺於自己的臂上,並負起照顧幼弟的責任,長大後更成為以「每個刺青都代表着一個故事」為原則的刺青師。
電影的開端問道:「人,為甚麼要刺青?是為了穿衣服或是裸露?」將電影的命題直接表現,兩者似是對立,卻在電影之中又似是共存。在竹子紋上與父親一樣的彼岸花刺青之時,意味着竹子將要取代亡父的地立,負起照顧弟弟的責任,臂上刺上與父親同樣的彼岸花,同時亦意味着竹子對亡父的思憶。彼岸花刺青亦成為了提醒竹子為客人刺青的原則:「每個刺青都應該代表着一個故事」。
電影將刺青對人的三個最大意義:身份、記憶及態度一一展現,更透過劇情的推進,令到同一個彼岸花刺青在不同的階段中代表着不同的意義。或者刺青只應該是簡單的藝術展現,只因是將美麗的圖案或文字收歸已有,將自己化為收藏藝術的容器。但畢竟「紋身猶如身上第二層皮膚」,刺青於人而言總有着一定的意義,或者亦是自我認識的過程。
〈彼岸花之意〉
彼岸花開於秋彼岸之時(即秋分前後三天),因而得名。然而,彼岸花開時不見葉子,有葉無花、有花無葉,花葉兩不相見是為彼岸花之宿命。在日本的文化中,彼岸花更帶着死亡和分離之義,傳說中彼岸花更是開於黃泉路上。《刺青》中,兩名主人竹子及小綠翁因為命運、家庭等不同的因素被孤獨感所籠罩,兩人雖互相吸引,但伴隨着自己的宿命卻令兩人終究未能相愛,就似是彼岸花的命運般花葉不相見。彼岸花的刺青圖案將電影中角色的孤獨感、無法掌控的命運等議題影像化。
圖片:電影《刺青》海報及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