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車手日與夜|疫後競爭大單價減 車手日做16小時養家嘆周身傷

撰文:羅敏妍 黃學潤 左朗星 梁偉權
出版:更新:

「我18歲有電單車牌已經係做緊兼職外賣員,直至到而家40幾歲」,Gary至今在行內打滾廿多年,其中18年是全職外賣員,7年前轉到大型外賣平台做外賣車手,見證行業的盛衰。過去3年外賣平台「疫市」擴張,外賣員人數暴風式增長,惟疫情後外賣需求減少,等候外賣訂單的車手甚至比客人還要多,與此同時,黑工及單價下降等問題令行內競爭加劇,疫情後外賣員需每日長時間工作才能賺取足夠工資,導致他們精神疲勞,增加發生交通意外的風險。

Gary慨嘆為養活一家三口,一星期工作7日,朝9晚12共16小時,年終無休。他坦言工作生涯中經歷過大大小小交通意外,輕則只受皮外傷,重則手臂嚴重骨折,幾乎需要截肢。作為外賣業界的「資深從業員」,Gary寄語同行:「唔好因為一張單嘅價錢罔顧自己嘅生命,或者罔顧其他道路使用者。」

Gary自18歲入行,見證外賣行業近20年來的變化。(黃學潤攝)

疫情後外賣行業競爭增加 訂單供不應求

Gary早於18歲已到連鎖薄餅餐廳擔任電單車兼職外賣員,從此展開「迎送生涯」──迎接訂單再把餐飲送到客戶手裏,於7年前轉到大型外賣平台做外賣車手,廿多年來親身體會到行業變化。

過去3年疫情期間,外賣需求大增,外賣平台逆市擴張,吸引不少人入行,Gary日常主要在旺角區送外賣,他留意在疫情後,旺角區的外賣員增加了3倍,「以前我諗旺角區,保守估計大概100個司機,或者可以講係100個外賣員,而家可能接近500個外賣員」。

Gary表示,疫情為外賣行業帶來很大的轉變。(黃學潤攝)

Gary分析,疫情期間很多人失業,為了生計而入行;即使疫情過後,有些人仍未能回到原本的崗位,或未能重新找到工作,故仍留在行內。他特別提到,有些外賣員是沒有身分證的非法勞工,經由「蛇頭」在外賣平台接單,然後再安排持「行街紙」的外賣員送餐,惟他指現時外賣平台公司並沒有就此進行監管,令行內競爭大增。加上疫情過後,外賣訂單減少、供不應求,甚至外賣員比客人還多,他形容「可以話係醫生多過病人」。

Gary說,由以前10小時內能接40張外賣訂單,變成現在平均16小時才接到30張單,「可能我坐3個鐘頭一張單都冇,咁就變相嚟講,我要繼續坐、坐、坐,坐到我認為我嗰日個營業額,或者係個收入夠,我先收得工,所以可能會導致(工作)12至16個鐘」。

作為家庭經濟之柱,Gary每天朝9晚12,有時甚至需工作至凌晨2時,年終無休,一個星期大概能賺取4,000至5,000元,勉強夠一家三口生活。為了生計,Gary有時候在沒有單的時候,查看其他送貨平台會否有額外工作,或者是一些需送到元朗和粉嶺等較偏遠地、駕車需時的地方,「都好過你坐喺度2個鐘,一張單都冇」。

外賣單價下跌 增加外賣員工作困難

除了外賣訂單數目減少,外賣單價下跌同樣令到Gary感到無奈。Gary所服務的外賣平台,一張訂單收入是由「訂單費用」及「加乘」費用組成。「訂單費用」即是完成此訂單時將收取的服務費,而「加乘」費用則會根據外賣員的「接單比率」計算,若外賣員的接單率在星期五結束前達到80%或以上時,就能額外賺取的費用。

Gary嘆言,「(外賣)單價相差太遠啦,疫情前$60幾至$70幾一張單,而家都係得返(約)$35」,單價減少令外賣員要延長工作時間賺取足夠金錢,倍增疲累,導致他們駕駛時容易發生意外。

+2

對外賣車手而言,除了要擔心單數是否足夠外,亦要留心等單及送餐期間會否被警察「抄牌」,Gary表示「抄牌」罰款已佔他們大半日的人工,有時候上落較大型、樓層較多的商場取餐,拆返時已見到電單車被抄了告票;駕車到客人地址放餐後,回來時可能又再被抄牌,而一張告票等於多張外賣單的收入,多抄幾張會造成車手沉重負擔。

Gary提到,有時候可能到了餐廳附近等外賣,但卻發現正在「抄牌」,他也只好「踢單」,讓出訂單給其他車手,但此舉會影響他該星期的「接單比率」及「加乘」費用,令收入減少。Gary嘆指,由於外賣員不是以「搶單」形容爭取工作,而是待公司派單,所以只能坐在電單車靜候。所以一旦公司久久也不派單給外賣員,當接到單時,外賣員就會十分急進,冀能盡快完成工作接下一張單。他無奈說:「單價又低咗,變相可能個個都好急咁去做一張單,變咗急,就可能發生意外。」

曾因交通意外受重傷 影響活動能力難轉行

做電單車外賣員工時長、競爭大、收入不穩,Gary曾經考慮過轉行,但因為年紀及舊患問題,他認為未必可以輕易轉行,「其實我全身都(縫)過百針,都周身傷痕,有鋼片有螺絲」。他直言,駕駛電單車有一定的風險,在工作期間不時也會發生意外,例如因天雨路滑,或要閃避不守法,衝出馬路的路人而跣胎等,「個盤骨位就(因而)收咗3口螺絲」。

Gary脫下外套,露出左手手臂。他憶述10多年前,仍在連鎖薄餅餐廳當外賣車手,收工時於大埔吐露港跣胎自炒,硬撼石壆,令他左手的前臂雙骨碎裂,造成10處骨折,當時醫生甚至建議Gary切除左手,幸最終手臂仍能保住。由於前臂因磨擦地面而變得血肉模糊,醫生用大腿植皮方法為Gary修補傷口,最後Gary休養了2年才重新工作。即使傷勢不影響他駕駛能力,但他左手的活動能力至今仍受阻,無法伸直及屈曲自如。

當時Gary與連鎖薄餅餐廳屬僱傭關係,成功向社署申請俗稱「車手獎」的交通意外傷亡援助計劃而獲得援助金,支撐受傷時期的開支。Gary說自己轉至外賣平台後,即使發生意外後希望申請「車手獎」,但因公司以雙方不存在僱傭關係,無法取得僱員證明文件,而未能申請津貼,最後只能忍痛繼續開工。問及外賣平台為外賣員提供了甚麼保障,Gary指,「佢(外賣平台)可能有一份好細嘅保險,你報返上嚟囉,會有返保險,睇下個賠償額係幾多,(金額)都唔係咁理想。」

惡劣天氣外賣生意多 惟靠自己注意安全

訪問當日,Gary由早上9時開始上線至晚上10時,接近13小時卻只做了10多張單,加上晚上突然下雨,他說面對惡劣天氣時會加倍注意安全:「因為惡劣天氣,啲客都會叫外賣㗎啦,所以呢個時候都會博命啲、冒呢個風險,最多自己小心啲。」但如天氣過於惡劣,他就寧願早點收工。

作為家庭經濟之柱,Gary每天朝9晚12,有時甚至需工作至凌晨2時,年終無休。(梁偉權攝)

為保障自身安全,Gary每日開工前都會檢查其愛驅的「迫力皮」(又稱煞車皮)及車胎等等。他指以前在連鎖薄餅餐廳曾有為外賣員提供培訓,教導外賣員如何替車輛維護及保養,加上當時車輛是由公司提供,很多外賣員能獲得公司保障,但現在只能靠自己。他亦留意到有很多外賣員的車輛缺乏維修保養,「因為為咗慳成本,跟住慳換胎,見到條胎冇晒紋,(但)繼續開緊工,卒之都係發生交通意外。」

為保障自身安全,Gary每日開工前都會檢查其愛驅的「迫力皮」(又稱煞車皮)及車胎等等。(黃學潤攝)

冀政府立例保障外賣員權益 籲外賣員生命比錢重要

Gary觀察到道路上會不少有持P牌和學牌的外賣員,有些外籍外賣員甚至只持國際牌,更有駕駛電動單車人士及無牌黑工等,他指駕駛經驗不足是外賣員發生意外的原因之一。他冀望政府能立法規管外賣平台公司聘請外賣員的條件,並限制只有申請外賣員帳號本人才可工作,杜絕黑工,亦希望外賣平台可增設外賣員駕車的訓練、加添保額,以及承認外賣員屬僱員,而非「假自僱」,讓他們得到足夠的勞工保障。

作為外賣員行業的一員,Gary提醒同行「唔好因為一張單嘅價錢罔顧自己嘅生命,或者罔顧其他道路使用者 」。

作為外賣員行業的一員,Gary提醒同行「唔好因為一張單嘅價錢罔顧自己嘅生命,或者罔顧其他道路使用者 」。(梁偉權攝)

外賣平台Deliveroo及foodpanda回覆查詢指,外賣員屬「自僱人士」。Deliveroo表示,外賣員按個人考量自由選擇接受或拒絕任何訂單,享受靈活彈性的工作模式。而foodpanda則表示,自僱身分可讓外賣員彈性工作,讓他們在工作上有更多靈活性及自主權,可以自行選擇送遞地區、送遞工具、甚至同時加入其他送遞平台以賺取更多收入。

就外賣員保障方面,foodpanda回覆指,他們會為外賣員免費提供的「團體意外人身保險」及「公共責任保險」,所有外賣員均在送遞時自動受到保障。foodpanda亦於2023年2月作出調整並再度提升「意外醫療開支」及「意外死亡及永久完全或部份傷殘」等項目,並延長保險範圍至送遞時段前後1小時。另外,foodpanda亦有為外賣員提供道路安全指引、舉辦交通安全講座及道路安全活動。

Deliveroo則表示,公司會為外賣員提供百分百免費保險保障,包括「個人意外保險」、「收入保障」及「公共意外責任險」。如因在工作期間受傷而無法繼續工作,外賣員及其替代取單者均受保,可直接向保險公司申請。Deliveroo表示,自2018年9月27日起,其「意外保險」保險範圍包括外賣員在線所有時間及離線後1小時,惟外賣員的車輛及裝備並不包括在保障範圍內。

香港有哪些外賣平台公司?

香港現時外賣平台公司包括Foodpanda,Deliveroo,以及....

外賣平台公司的外賣員是否屬於自僱人士?

Foodpanda和Deliveroo的外賣員均屬於自僱人士,所以他們的勞工保障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