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節】沙甸魚休息室 超熱流動廁 城巴車長爭取五年未見改善

撰文:洪琦琦
出版:更新:

去年年初因城巴司機如廁延遲開車時間,乘客拍片怒罵的短片,揭發城中巴士車長的哀歌。多個車站沒有增設員工廁所,有巴士車長在短短數分鐘的泊車時間內狂奔數百米,到商場廁所如廁。如廁要狂奔,而原來吃飯休息也不能自在。《香港01》記者跟進報道發現,赤柱巴士總站的城巴員工休息室僅得五呎空間,最多只能容納四人。但巔峰時間有達十名車長在有如沙甸魚罐的總站休息,擠不進休息室的車長,只能屈就休息室外的涼亭。夏日炎炎下滴著汗吃午餐,有車長自嘲道「冬天就食冷飯(被風吹冷的飯菜),夏天就食『濕飯』(滴著汗吃飯)」。

赤柱巴士站毗鄰的亭子,是城巴車站的「茶水間」。(洪琦琦攝)

四月周日,最高氣溫26度,陽光猛烈。

位於赤柱的巴士總站川流不息,一車車的巴士運來大批穿著清涼服飾的旅人。金黃的陽光灑在路面,微風送爽,笑聲不絕。

巴士站前有一涼亭,窄小的簷頂抵擋不住驕陽,放肆地橫射擺在中心的木質圓桌,把桌面照得清亮。穿著橫間襯衫工作服的朱車長正在吃午餐,坐在猶如蒸爐的亭子內,他機械性地將一匙匙白飯送進嘴裏。

巴士站的左側,有數名已吃過午餐的巴士車長躲在樹陰下乘涼,等待下一班開車時間。朱車長瞥一眼手錶:距離開車時間尚有一小時,他隨手一揮額上的汗,啜一口早已不再冰涼的凍咖啡。

由於員工休息室空間窄小,擠不進休息室的司機只能在戶外亭子用餐。(洪琦琦攝)

擠不入休息室 巴士車長自制戶外午膳間

位於赤柱市集的巴士總站共有六條城巴巴士路線,平均20名車長輪流駕駛一條線路。巴士車站旁設備一間站長控制室和員工休息室。員工休息室不足五尺,窄小空間最多只能容納四人。放飯時間,未能擠入員工休息室的車長們,只能待在室外的亭子內享用午餐。

「冬天食冷飯,夏天食濕飯」

亭子只有窄小的簷蓬,擋不了陽光遮不了風雨,冬涼夏暖,午餐質素也因此受到牽連。朱車長逗趣形容,在亭子里吃午餐,「冬天就食冷飯(被風吹冷的飯菜),夏天就食『濕飯』」。所謂的『濕飯』,是由於天氣炎熱,在戶外不免汗水淋漓,是『濕』著身子吃飯。

休息室空間不足 個半小時休息變「苦差」

駕駛973線路的五旬李車長,靠著巴士車長一職,養大兩名千金。他午休時間為正午十二時四十五分至兩時十五分。長達逾一個半小時的休息時間或許令人稱羨,他卻不以為然。面對滿座的員工休息室,巴士車長只能選擇於車站旁的石椅上攤抖,這裡有樹蔭,或許相對涼快。「𠵱家(的天氣)算好,唔算太熱,仲有啲風」耳邊不時傳來嗡嗡蚊鳴,李先生脖子上冒出數粒紅印,夏日除了炎熱的天氣,還要對抗煩厭的蚊叮。

位於赤柱的巴士總站的城巴休息室只有約四尺長和兩尺闊,空間窄小只能讓四名成年人勉強待在室內。(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一小時的飯休 60分鐘的日曬雨淋

城巴973路線,一程行車時間約為一小時二十分鐘。行內稱「一來一回」為之「一轉」,司機平均駕兩轉半,即開車約三小時半就可有俗稱「茶休」的三十分鐘小休,或一小時的午休時間。對於駕駛赤柱線路的巴士車長而言,休息環境欠奉,車長長期曝露在戶外,抵受著寒風或刺熱的天氣,根本無法得到真正的休息,再長的休息時間也於事無補。

申請擴建休息室 巴士車站苦等五年

城巴職工會理事長許漢傑透露,就赤柱巴士總站不足員工休息空間的問題,早於數年前已向運輸署提出,運輸署曾回應,署方權限規定只能管理一米乘一米的休息亭,如要擴建休息室則需要和地政署申請。地政署則回覆表示需得到當地居民同意,另外因員工休息室現時在行人路上,擴建會縮少行人路,可能應該行人及行車的安全。在多個原因下,擴建員工休息室一事一年拖一年,五年過去,巴士車站仍舊要抵受寒冷和忍耐悶熱的天氣。

 

西港島區蒲飛路總站增設的流動廁所,有巴士車站嫌位置偏遠,且內裡焗促。(王譯揚攝)

車站缺乏設施 膠袋充當臨時廁所

城巴旗下有多個巴士總站的員工設備欠奉,有車站因沒有設置廁所,線路較為繁忙的巴士司機需暴走逾百米到商場解手。上年四月,有一名區姓的城巴司機就因如廁而耽誤開車時間數分鐘,遭到乘客投訴。乘客和車長展開罵戰,二人同拍下片段放上網,涉事的城巴區姓司機其後被即時解僱。

事發的屯門碼頭巴士總站為交通總匯,範圍包括九巴、城巴巴士站及輕鐵站。站內設置九巴及輕鐵的員工專用洗手間,獨欠城巴。有城巴車長透露,有些較繁忙的巴士線路,司機到站至下一通開車只有數分鐘的間隔,由於巴士總站沒有設置廁所,司機需步行至附近商場,暴走百米如廁。

蒲飛路總站黑膠袋如廁 新增流動廁所如「焗桑拿」

但其實,城巴有數個巴士總站均沒有為車長設置洗手間,於西港島區蒲飛路總站更有司機以垃圾膠袋自製「廁所」,於油站後的山頭,用垃圾袋圍着便「就地解決」。城巴職工會向運輸署爭取於巴士站增設流動廁所,有關廁所於上年年中增設。但有巴士車長卻表示,該流動廁所位置偏遠,距離巴士車站約30米,另外因沒有抽氣扇,熱天下在內如廁猶如「焗桑拿」,因此鮮少車長會使用,寧願依舊上山坡利用垃圾膠袋「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