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孚新邨闊太成今年最大宗騙案苦主 分10個月被呃6500萬元

撰文:朱雅霜 陳傲淇
出版:更新:

家住美孚新邨的40歲闊太,去年6月接獲假冒內地官員致電,指她身陷刑事案件,期間騙徒草擬假商業合同,教她避過銀行審查,分14次轉帳到「老千戶口」,歷時長達10個月,合共損失6500萬港元。當她所有積蓄被騙走,她不但全無發覺,還向騙徒「轉介」其丈夫的手機資料。當騙徒「埋手」時,其夫有所懷疑,今年4月報警,終揭發這宗本年度金額最大的詐騙案。

深水埗警區重案組高級督察楊震宇指,警方於4月3日接獲一名40歲家庭主婦報案指,去6月接到一個自稱中聯辦官員的電話,訛稱她涉嫌與一宗於內地發放假新冠疫苗資訊的案件有關,並向受害人提供一個冒認中國人民檢察院網站網址,以查閱自己牽涉的案件,再要求受害人將個人資料、銀行帳號密碼輸入,作調查之用。

上年6月至9月期間,受害人按騙徒指示,先後多次與4名年約30歲,操流利普通話的騙徒親自碰面,從騙徒手中接收給予的手提電話,聲稱配合國內執法機關,需要隨時知道受害人行蹤。會面期間,騙徒要求受害人將她的電話卡插進騙徒的電話,惟當時手機內安裝的惡意程式,已截取了受害人網上銀行一次性密碼(OTP)。

最後一次會面,騙徒將一份虛假的商業合同,交予受害人 ,聲稱協助女受害人向銀行解釋,與收款公司有正當生意來源,從而避過銀行審查。合同上封面印有受害人名字,內容仔細,包括目錄列有雙方需要遵守的條款及合約內容,亦印有傀儡銀行戶口資料,頁尾更印有受害人姓名及簽名。

整個行騙過程足足歷時10個月,上年6月至今年3月期間,騙徒叫受害人交出保證金,一共分14次轉帳4600萬港元,去合同上一個指定戶口。而騙徒亦藉受害人不知情下,透過網上銀行轉走款項,總數約1900萬港元。

當受害人被騙盡積蓄時,她仍未察覺自己處身於騙局裏,深信自己陷入刑事案, 騙徒打算用同樣技倆,轉向她丈夫下手時,丈夫察覺異樣,才方知受騙,翌日報警處理。案件總損失金損為6500萬港元,十分龎大。案件列作「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交由深水埗警區重案組跟進,暫未有人被捕。

騙案較同期上升22.8% 「假冒官員騙案」佔一半

商業罪案調查科反詐騙協調中心高級督察陸鴻基指,騙案趨勢有所上升,直至2022年1月,警方一共接獲102宗電話騙案,較去年同期的83宗,多出19宗,上升22.8%,損失金額達4344萬港元。102宗騙案中,「假冒官員騙案」及「猜猜我是誰」各佔一半。當中,「假冒官員騙案」能操控受害人銀行戶口,令受害人「輸晒啲積蓄,一鋪清袋」。

騙案3步曲(警方網上記者會截圖)

騙案3步曲  訛稱受害人走私防疫物資

(1)騙徒以預錄語音致電市民,聲稱為速遞公司、銀行或政府部門等,然後要求市民按鍵選擇收聽語言。

(2) 聲稱受害人涉及刑事案件,市民被轉駁至假冒的內地官員,該騙徒聲稱市民在內地犯法,利用疫情作幌子,指受害人身份被盜用,曾誤認到訪高危地區,列作密切接觸者,又指受害人曾走私抗疫物品,偷運疫苗。此時,騙徒會指需要提供其網上銀行資料作快速審查,亦能夠向受害人展示其相片、姓名及身份證等個人資料。

(3) 最後以調查之名,騙徒會要求受害人下載應用程式或登入偽冒網站,然後輸入網上銀行資料。操控受害人銀行戶口,最終轉走戶口內所有存款。

騙徒常見手法 冒充內地執法人員 展示含個人資料拘捕令

騙徒亦會利用一些常用的特別技巧,首先透過非法的途徑,獲到受害人的資料,例如姓名、身分證號碼、相片,再冒認內地法院、公安機構執法人員,製造一些假官方文件,續而向受害人展示,務求令受害人相信他們是真正的執法人員。

另外,騙徒會指示受害人登入偽務司法網站,以查閱自己牽涉的案件,期間會要求輸入自己網上銀行、個人資料。騙徒又會發送假連結予受害人,指示他們下載惡意程式「安全防護」,以盜取網上銀行資料及一次性密碼(OTP),有關程式往往不能在官方程式平台下載。

騙徒亦會指示受害人進行視像電話,讓受害人目睹騙徒身穿制服的樣子,又會展示假的公安證件,利用普遍人相信權威的心態,以增加騙徒的可信性。利用即時通訊軟件,讓受害人報告行蹤,目的為監控受害人,隔絕外界聯繫。

警方呼籲民眾勿接可疑來電 多留意家人表現

商業罪案調查科反詐騙協調中心高級督察陸鴻基指,不要接聽「+852」字頭的陌生來電,很大可能是假扮由本地打出的詐騙電話,即使陌生來電者能講出有個人資料的拘捕令,也不代表騙徒是執法人員;真正的執法人員調查案件,並不會透過電話向你索取銀行帳戶密碼;切勿將自己的電話卡插人其他人提供的電話;多關心家人,留意他們有沒有誠惶誠恐的表現;如有懷疑,請打「防騙易熱線18222」 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