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至30歲吸毒成主流 「富二代」音樂人瀕死方覺戒得太遲
生活富足,無憂追夢,相信是不少人的夢想。16年前只得19歲的「富二代」Dave是其中一位幸運兒,自幼醉心音樂,更能到美國攻讀,想要的,都得到,造就「咩都試吓」的性格。大學時吸第一口大麻,從此16年來,先後與7種毒品為伴,在上癮、求醫、脫癮的過程中「來回地獄又折返」,但因家境富裕,吸毒無礙經濟生活,只讓他視毒品為更投入音樂的催化劑,因此無心戒毒。直至10月底,毒品讓他經歷講不出聲、喘不過氣的瀕死邊緣,終令他決心脫離毒海。縱是康復中,但Dave的身體已留下無可挽回的傷害,他現在思考會慢、視力會模糊,「肯定不會百分百康復」。
從事音樂創作、現年35歲的Dave,家住港島豪宅區,訪問當日看似精神奕奕,表面與常人無異,他卻透露「10月底我曾一句話都說不出,現在思考會慢,這刻有少許暈,看不清楚」。毒品對人體的侵蝕,非一朝一夕,Dave吸毒已16年,至今仍記得第一次吸毒經歷,「2000年在美國與讀音樂的朋友一起在宿舍玩,說拿大麻出來吸就試試,食完再調高音樂聲量......我知我會再食」。
「同一首音樂,聽到的效果都特別不同」
嘗過第一口毒品,Dave愛上這快感,由初時1周吸1次,2、3個月後已變成1日至少吸1次,其後「大麻」已不能滿足Dave,曾先後服食過「K仔」、冰毒、「迷幻蘑菇」等。他直言上述毒品「感覺唔好」,往後能繼續沉迷的只有大麻、搖頭丸及可卡因,更把搖頭丸與其醉心的音樂「結合」,稱能令他在派對中更投入電子音樂。至於可卡因,他則指一度令人精神集中。
一個短訊毒品送家門
毒品有害,Dave直言豈會不知,早於2003年完成音樂學位返港時,他的身體已響警號,「腦好似想不通,情緒長期低落,成日頭暈,我知是因為毒品」。他隨即求診並戒毒,但朋輩間的誘惑,令戒毒的決心消磨殆盡,「香港有部分音樂人朋友都會吸毒,慢慢知道怎樣買毒品,打電話或WhatsApp,送去你家門」。
Dave又憶述稱,家人最初知悉他吸毒,並無太大反應,認為他只是在美國讀書時,一時好奇才會「淺嘗」毒品,不知道他已是漸漸在毒海中不能自拔。此後20歲初至30歲出頭,他已搬出老家,故向家人隱瞞着自己繼續吸毒的真相,維持着吸食大麻、搖頭丸及可卡因,卻同時求醫戒毒,更換過數名精神科醫生,由服3、4種藥變成服至少10種藥,「當時覺得食醫生配方的藥,身體又無事,覺得控制到,就繼續吸毒」。
「有股癮令我想不斷食」
然而身體無恙是假象,Dave愈來愈沉迷可卡因,今年初起大概每周吸食2次,「吸食時會感愉悅,但大部分時間無胃口、變瘦、頭痛、頭暈,連最愛的音樂都不想理會」。他稱當時往往在毒品藥效過後,便會想起家人,對隱瞞他們感愧疚,但可惜只是短時間,當身體感到癮起,又會再陷毒海,「醫生配方的藥,我當時都無食很久,總之我長期都好想食可卡因,有股癮令我想不斷食」。
Dave指過去曾有半年時間,遠離了毒品,但心癮始終很易被喚起,結果又放棄,再度吸毒,「那時開心,見到很久無見的朋友,完全無想過將來與過去」。結果Dave於過去16年來,斷斷續續多次戒毒,還是從未成功,終於在10月初到台灣旅遊時得到教訓。
台灣飲「搖頭丸」沖劑險死
他在派對中喝下含搖頭丸成分的沖劑,險客死異鄉,「心跳好快,喘不過氣,想講說話,講不出口,我不去醫院的話,我會死」。經歷過瀕死邊緣,醒覺這是「重生」的最後機會,令他回港後,終向家人坦白自己16年來都未脫離毒海,但今次會決心戒毒。
回想過去16年的毒海生涯,Dave竟說未曾就第一次吸毒而後悔,「但我後悔之後不斷繼續食,傷害到家人,算是一場人生經驗」。他更以過來人身分指「無論你是什麼人,自己不會解決到毒癮,一定要求助」。
21至30歲成主流吸毒者
在7年前,香港毒品問題還是集中在10多歲青少年,港府當時更推出大埔區校園驗毒計劃。7年過後,形勢已變,據禁毒處統計,近兩年首次被呈報的吸毒人士中,已是21至30歲佔多數,達逾40%。禁毒常務委員會主席張建良也指,本港如Dave的富裕背景吸毒個案並不罕見,惟他們會自行求醫,禁毒處未能吸納有關個案統計,使本港隱蔽吸毒難以判斷。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