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頭追蹤】一周內泥頭堆至家門前 老村民:我哋有咩可能反對到
一星期、兩公頃的農地由綠林變成黃泥地。屯門亦園村一幅約2公頃大的農地,去年10月仍是綠油油,上月中突然闖入一輛又一輛的泥頭車,數噸重的泥頭一傾而下,將一片青翠草地瞬間活埋。泥頭傾瀉發出一聲聲「轟隆」巨響,揚起的灰塵湧入民居,一直被綠意包圍的居民,現時家園被泥頭包圍。其實政府自計劃將洪水橋發展成新市鎮後,綠林變泥地的事情時有發生,全因農地地主趁政府未入場前,以「四部曲」將農地變棕地,從中賺錢,包括倒泥收費、變停車場、棕地賠償及上樓「多層式工業樓宇」。
「好大聲,好大塵,人哋一定係填到嚟門前」,75歲的亦園村民王伯指著家門前僅存的綠草,一臉無奈。王伯在亦園村住了十幾年,生活一直很平靜,直至上月中,屋後面的一幅農地突然不斷有泥頭車駛入,將一斗斗泥頭傾倒落農地,綠草瞬即被吞噬,一個多星期便堆出了面積約1.5至2公頃、高度1.5至2米的泥頭區。
家園被泥頭包圍 村民王伯:我哋有咩可能可以反對?
屋後方的農地被填滿,3月27日,泥頭車突然間由王伯的屋後,沿小路直剷闖入屋前仍有植被的農地上,然後將泥頭傾瀉而下。王伯指著門前僅存的綠草拋下一句,「一個星期就會堆到嚟呢到(屋前)」,到時王伯及其他村民的民居將被泥頭包圍。面對屋前的農地將充斥著泥頭,王伯無能為力,「都無解,人哋地產商,我哋有咩權叫人哋唔好做啫?人哋一定係填到呢到(屋前),我哋有咩可能可以反對?」現時王伯只希望政府能盡快安置他們。
民居與泥頭區不足10米距離
從航拍的畫面見到,有民居與泥頭區不足10米距離,一走出家門便是泥頭,而涉事地段附近的另一幅農地亦開始有植被被泥頭覆蓋,身處兩幅農地中間的民居,例如王伯家,很快便會被泥頭包圍。
根據Google Earth 2018年10月的衛星圖像亦顯示該處為一片綠草的農地,原來綠地現時已被如山的泥頭覆蓋。
數月前村民曾向朱凱廸反應擔心業主將土地用於倒泥
立法會議員朱凱廸數月前曾到過該地,當時未有倒泥頭出現,惟當時有農民向他表示,擔心業主不讓繼續耕種,會趕他們走將土地用於倒泥,希望政府在業主倒泥之前,可作一些凍結安排,證明他們農戶的身份,惟政府政策是待收地前才會進行補償及遷置問題。沒想到,數月後,該地真的被泥頭覆蓋了,有受影響村民到立法會申訴部提出,村內有嚴重的倒泥問題威脅身安全,希望政府執法,惟當時政府的回應是很多地方已改劃用途,就倒泥問題,沒辦法用城市規劃條例執法。
涉事地段屬舊批農地 規劃成GIC用地 不規範填泥活動
原來涉事地段屬洪水橋新發展區的一部分,原本為農地,惟2017年因應新市鎮發展,規劃為「政府、機構或社區」(GIC)用途,根據規劃署的文件,GIC用地規劃意向沒有提及不可進行填泥活動,變相不構成非法倒泥。加上涉事地段屬舊批農地,此類舊批地段的地契條款按1983年的法庭判決並無土地用途限制。因此,在有關農地上進行平整地面及填泥活動,並無違反地契條款。規劃署及地政總署均無權執法,朱凱廸認為現時對倒泥活動大開中門,「任佢哋倒,變成倒泥生意係食住政府新發展區嘅規劃上。」
朱凱廸:業主趁政府入場爭取多些棕地補償
於納入新發展區的農地上進行填泥活動已非新鮮事,因背後存在著龐大的利潤。將洪水橋發展成一個新市鎮,需要改造大範圍的棕地,為處理受影響的棕地作業業主,除了賠償,政府擬興建「多層式工業樓宇」來安置他們,現時政府仍就工廈的租金問題進行商討。朱凱廸稱,或有業主趁政府未開始發展的時候,嘗試爭取多些棕地的補償。
農地變棕地 賺錢四部曲
業主或利用四個步驟,循序漸進地獲取更多利益。先是將農地供給泥頭車倒建築廢料,每車泥頭收費;當農地堆滿泥頭後,便可鋪上瀝青,令農地變成棕地作業,以露天貨倉或停車場的形式賺錢,以是次發現的倒泥頭農地為例,涉事農地堆了瀝青皮,朱凱廸相信鋪了瀝青皮後會變成棕地作業用途,可能變成停車場或露天貯物;第三步便是當政府收地時,業主可爭取獲得棕地現金賠償;最後,若政府落實了發展「多層式工業樓宇」,地主便可爭取獲得上樓的機會。
朱凱廸翼政府及早安置受影響村民
農地成為「搖錢樹」,朱凱廸擔心若政府不凍結棕地作業的時間,未來這幾年內或有更多地主用同類方法,將農地變成棕地,以爭取更多的賠償及安置的權利,「個問題都幾荒謬,可能到政府入場嘅時候,佢(政府)可能又要使一筆錢,去挖走呢啲泥,跟住再做其他平整工作,成件事就係啲泥喺到潷嚟潷去,喺到生產GDP。」朱凱廸認為政府在發展新市鎮時,只是想著落成後的成果,沒有理會中間所發生的村民被逼遷、被威脅等事件,「任由地主搵著數,最後都係搵市民著數。」